我聲討:「春晚」七宗罪!
過個好年,從不看「春晚」做起
(這篇文章前兩年就想寫,憋到今天,實在是不吐不快啊!--老巢)農曆庚寅年春節近在眼前,網路和媒體上關於央視"春晚"的種種消息越炒越熱,官方的小道的,五花八門,鋪天蓋地!好像全中國人民盼著過年就是等著看"春晚"!而近幾年,看"春晚"就約等於看講東北話的趙本山們演小品!所以眼下他和他的徒弟小瀋陽上不上虎年"春晚"儼然成為懸念,讓國人放心不下。
我要指出的是:從1983年開始每年一屆的"春晚",到今天,已從所謂的"新年俗"演變成踐踏節日文化的"怪胎",比傳說中的"年"獸更可怕!其罪有七,按危害性從輕往重依次排列為:
一、惺惺作態,開媚俗煽情之風。
誕生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央視"春晚"開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而其主持人多年不變的煽情嘴臉也被仿效,導致各臺綜藝、談話類節目媚俗成風,不擇手段,以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流淚為目的。從趙忠祥、倪萍到朱軍,此傳統一直延續並愈演愈烈。
二、相聲、小品,無厘頭中比噁心。
從創辦初期到現在,語言類節目始終是每屆晚會的重頭戲和主要看點,儘管也推出過一些優秀的相聲和小品,但惡俗的作品更多並呈氾濫之勢!趙本山無疑是"春晚"迄今為止人氣最旺的演員,但他的作品質量在下滑,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笑完以後可以回味的東西幾乎為零。09年才"春晚",他的徒弟小瀋陽以不男不女的造型出場,把"惡俗"推到高潮!
三、老面孔,無新意,成雞肋。
百度百科詞條"春晚"詞條指出:"近年來,中國大陸民眾對於春晚的滿意度卻每況愈下","據2009年的調查統計顯示,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在南方諸省區市的收視率都遭遇滑鉄盧,在海南省的收視率僅為1.3%"。從早期用港臺歌星壓陣靠相聲、小品打天下,到近幾年幾乎是由趙本山一人支撐,並再沒有像樣的單曲推出。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炮製者和觀眾都被折騰得很累很憔悴!
四、黑幕背後,是行業腐敗的溫床。
"春晚"在百度百科詞條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春晚被指責黑幕重重。許多演員為了在春晚亮相出名,使勁各種辦法賄賂其高級人員。 2003年,曾經7次參加執導春晚的央視著名導演趙安因受賄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10年有期徒刑,更是把春晚的腐敗與黑幕推入公眾的視線"。
五、省臺市臺,克隆版禍害地方。
當前中國電視界抄襲、克隆成風,每到春節更是登峰造極!各地各級電視臺都辦"春晚",內容絕對雷同,僅有的差異只在規模和主持人的姓名。一時間你沒唱罷我就登場,把一個好端端的農曆新年搞得烏煙瘴氣,實在是禍國殃民!
六、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把每年央視"春晚"和各地方臺的"克隆版春晚"所花的銀子加起來會是一個怎樣的天文數字?要是節省下來哪怕是十分之一,接濟處在"經濟寒冬"中災民和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同胞們該多好啊!給老百姓真正實惠的"溫暖"需要棉衣、酒肉和糧食,而不是歌舞昇平的表面文章!
七、踐踏民族節日風俗,破壞傳統文化。
說到危害性,這一條比上面六條加起來還要嚴重!政府一直在強調保護和繼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所謂"傳統文化"在哪裡呢?就在我們的詩歌、書畫、衣食住行、民俗風情中和民族節日儀式上。春節,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承載了中華民族非同凡響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學。換句話說,怎樣過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本來,從臘月二十三祭灶,中國人就開始過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結束。這期間,貼春聯、放鞭炮,辭舊迎新,有一整套習俗。忙了一年人們歇下來,祭祖祈福、走親訪友,和氣、喜慶。舊的矛盾化解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疲憊的心在親情的撫慰中重新振奮起來,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那我們走進將是一個怎麼美好的春天啊!"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但有"春晚"以來,舉國看電視讓中國人的除夕夜變得單調而乏味,往骨子裡說還是大一統的集體無意識!
"民族節日就是文化的生日",該正本清源了!一句話,從我做起,不看"春晚",好好過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