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是在德外國學生中人數最多的群體,雖然關於谷歌遭到黑客攻擊並威脅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在過去幾天裡鬧得沸沸揚揚,但是來自中國的間諜行動並非僅僅涉及谷歌公司一家。因特網的發達給獲取秘密數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受害者往往並不能發現自己的信息被竊取了。不久前,一些中國媒體報導稱,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指責在德的3萬名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為中國情報機構從事收集情報的活動。而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則否認了以上說法。
在經濟界,各種各樣的間諜行為幾乎無處不在--而這也成為媒體最喜歡炒作的話題。德國知名財經類報紙《商報》上週五報導稱,德國企業面臨著來自中國的經濟間諜的巨大威脅。該報援引了德國安全機構的相關信息。這一令人震驚的報導文章引起了中國官方報紙《環球時報》的回擊。該報發表文章指出,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指責在德國的三萬名中國留學生、學者和教授是"躲在暗處的間諜"。
事實是:德國企業的確面臨著來自中國的經濟間諜的巨大威脅,但是沒有任何一家德國政府機構將在德國學習生活的三萬名學生和知識份子全部置於間諜嫌疑之下。還有德國媒體報導指出,中國的情報機構招募一些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學者和技術工作人員從事業餘的情報收集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非專業情報人員"。
對於這一指責,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的一名發言人表示:"中國留學生是在德外國學生中人數最多的群體。此外,還有眾多的中國學者、實習生在德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工作。在所謂的'非專業情報人員'中有一些人感覺自己有義務為自己的國家和情報機構服務,而情報機構正是利用了他們的這一心理。但是,我特別要強調的是,這並不代表著對所有的三萬名中國留學生和學者都存在著普遍的間諜嫌疑。"
目前在德國生活著大約八萬名中國公民,其中有大約三萬人是學生、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他們都跟中國的情報機構有聯繫嗎?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猜測,根據專業和素質的不同,中國的情報機構僅僅選擇和個別高水平的專業人員聯繫。而究竟有多少這樣的所謂"非專業情報人員"在為中國情報機構工作,德國的相關機構不能、也不願意提供具體數字。
關於中國業餘間諜的報導在德國媒體中出現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去年12月底,德國《明鏡週刊》發表了一篇容易引起誤解的報導,指出在德的三萬名中國學生、學者和技術人員都是潛在的業餘間諜。《商報》則報導稱,據估計德國的工業間諜活動中60%都與中國人有關。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認為這些數字和說法缺乏根據。
"經濟間諜"這個概念僅僅包括直接由國家指揮或支持的間諜行為,也就是說某一個國家的情報機構對他國經濟領域內的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政機構進行信息竊取等活動。而私人公司非法獲取競爭對手企業的技術或產品信息並不屬於這個範疇,而只能算作是工業間諜或是競爭性間諜行為。
至於經濟間諜究竟給德國造成了多大損失,並沒有可靠的數據。專家估計這一數額相當之高。許多公司出於對企業形象的擔心,對自己遭受的間諜攻擊矢口不提。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許多企業根本就沒有發現自己的計算機系統信息被竊取了。聯邦信息技術安全局新聞發言人馬蒂亞斯·蓋爾特納解釋道,這是因為通過網際網路竊取信息的電子間諜技術越來越高超了:"通過電子技術進行間諜活動是一個總體的發展趨勢,不管是通過網際網路,還是通過有害程序的滲入。在過去幾年裡,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這當然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在企業所有業務領域的廣泛應用有關係。"
根據聯邦憲法保衛局2008年度報告,在經濟間諜領域,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情報人員尤其活躍。這與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有關:國有企業在經濟總量中佔比例較高,國家因此較多地涉足情報收集工作。與通過正常渠道花錢去購買技術相比,通過情報部門來竊取技術信息的成本顯然要低得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三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