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朱清時:中國大學就培養不出大師(圖)

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 

現在大學最大的毛病,就是現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為在大學裡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麼東西都有了。

大家時間都花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學術界的衰退,這種狀況還談什麼諾貝爾獎呢?

我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初是大學擴招的時候(我沒有擴招),受到很大壓力。這是因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東西了,教師隊伍沒有加強,你多了一倍學生等於你有效內涵就稀釋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來的教學水平。

學校有一個規模效應,並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個大小規模效應。

朱清時,中科院院士,現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沒有崇尚學術卓越的大學精神,就培養不出大師

南方週末:剛剛故去的科學泰斗錢學森向溫總理提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您怎樣看"錢學森之問"?

朱清時:溫總理最早提起錢先生對中國教育的這個憂慮,其實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開的教育座談會上,這個會議我也參加了。

我在中國科技大學干了十年,"錢學森之問"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國教育投資已經很大,人也很多了,師生比起民國時期多了幾百倍。但是,現在基本沒有民國時期那些大師,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梅蘭芳這樣的演員等。

錢學森就講過,加州理工大學風氣讓他深深難忘,在那裡如果有人要做一個報告,很快就會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東西超過他。

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現代大學學術機構一定要有這種氣氛。這個東西看不見,但是你可以感覺出來,大家崇尚什麼,尊重什麼,追求什麼。

我當校長以前是搞科學研究的,1998年當校長的時候意氣風發,那個時候我們就感到了中國教育不行,當時就想著教育改革。

認識這個問題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我覺得這個問題認識比較清楚了。

南方週末:這應該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長生涯中的反思和總結吧?

朱清時:是的。我在國外工作很多年,回來一看,我們大學裡課程設置極其落伍,教材也很陳舊,老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有很多老師就是照著書說一遍,學生懂不懂他也無所謂。

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麻省理工學院就不許用PPT文件,老師得寫板書,這是符合認識規律的。我回來以後發現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講課講得學生都坐"飛機"了,效果極差。

我剛擔任校長時,帶了六七個人到美國歐洲訪問多所一流大學,把它們的課程表收集起來,每節課程的教科書也收集起來。然後回來就宣傳我們要改革我們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改革教材、改革教學方法。但是搞了一年發現效果不大,為什麼?老師不願意做這件事,學生只要這門課程學分考夠就行了,他並不太在意他學的知識今後有什麼用途。

歸根結底,是我們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沒有壓力,大家不需要做這種痴迷的事。所以我發現去檢閱課程設置,引進新教科書,這是表面的事情。

第二階段我就開始反思深層次的東西,鼓動國內很多高校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過去幾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講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現在回頭一看,學生的創新氣氛還是在衰退,發現這還不是最深層次的問題。

我當校長之前,學校裡最流行就是老師的討論會。現在我發現學術會完全變形了,開學術大會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權力,作第一個大報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學問上大家都知道沒有什麼。一開大會就洋洋灑灑長時間作主題發言,隨後都是按照級別、權威程度排,真正一線年輕人沒有機會表述。

大學是個學術機構,一定要一心琢磨怎麼把學術搞得最好。這樣(開會),誰都不會去耐心讓那些沒有真東西的大權威去洋洋灑灑,而是趕快搞清楚同行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學的。

這就是大學的精神,實際上比教學思想、教育制度還要深刻,比教科書課程設置更深刻。這是我思考的第三個階段。

什麼是大學精神?就是大學裡的人崇尚什麼、追求什麼,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學院去看,你去的時候發現大家崇尚的就是學術卓越,都憋了勁去競爭做到最好。

大學就好比京劇團,就像以前梅蘭芳唱京劇時代的百花齊放,應該是誰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獲得觀眾認可,誰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蘭芳跟對手唱京劇,比著看吸引觀眾,後來京劇團都變成政府機構了,工資國家發,現在沒有活力了,現在京劇哪有梅蘭芳那樣的大師啊,現在的學校也是一樣。

"學術在衰退,還談什麼諾貝爾獎?"

南方週末: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時:現在中國學術界跟過去不一樣,都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怕別人把自己思想偷過去,防止權威佔了自己的成果。因為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東西湊起來,包裝成自己的。所以年輕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沒有了,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

現在大學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為在大學裡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麼東西都有了,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學裡的領導都很容易評成教授。

這一結果就是學術衰退,衰退最大的改變是科學雜誌可讀性差,即使偶爾有一兩篇可讀文章還有好多水分。大家時間都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學術界的衰退,這種狀況還談什麼諾貝爾獎呢?

這麼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質教育,要培養創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學校從來沒有人說培養創新人才、素質教育,但是他們培養出的就是創新型人才。

南方週末:領導可以帶來很多其他的,包括課題,有的人當上大學校長後,評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時:這就叫做權力通吃。所以大家覺得尊重學術作用沒有什麼必要。這樣學術氣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結果就是只要有點權力的人都能指揮其他人,學術優秀的人反而成為地位最低的,最沒有發言權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學培養不出優秀人才的原因。

"教育改革必須祛除行政化"

南方週末:但正如一位大學校長所言,教育通常是保守的,體制問題很多人解決不了。你怎麼辦?

朱清時:我就做一件事,把學校恢復到它的本原狀態,單純追求學術作用,學術作用在學校有最高發言權,其他人都是為他們服務的。我來主持南方科技大學就是這個想法。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讓這些管理人員待遇高,這樣社會精英才願意做,他就不去想當官了。管理人員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幹預學術,他不要追求行政權力,把他的事做好,給教授們整理文件,幫教授做事。

南方週末:南方科技大學的性質仍是"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的官辦性質學校,在日後的工作中你如何在"官辦性質學校"與"去行政化"找到一個平衡點?

朱清時:南科大今後的前途取決於深圳市領導們的支持,因為南科大是深圳全資辦的一所學校,要做到這個需要很大範圍的人都理解、支持才行。不是一兩個最高負責人願意支持就行了,還有很多處長、局長、辦事人員也要理解,要不然的話事情就不會能夠推進。

我覺得我們南科大的使命就是把這種觀念、這個目標詮釋出來,然後大家覺得這個確實是很值得推進的事。

南方週末:南科大要給教授一個追求卓越的土壤,社會要給南科大一個追求卓越的土壤。

朱清時:對,它要給我們支持。經費上,目前起碼剛開始是政府投入,等以後社會投入就多了,這是良性循環,像西方這些一流大學如哈佛大學,剛開始都是政府投入,以後才有大量社會投入。

我們的理念就是要請世界上優秀人才來建南科大,不能讓他們的薪水比過去還低,要做到這個非常不容易。

沙烏地阿拉伯一個阿克魯拉國王科技大學(音譯),都是理工科,他們的投入力度真是很大,教授的薪水都是幾十萬美金,助理教授都是十多萬美金,招研究生每月獎學金都有兩千多美元,住宿免費,醫療保健免費,什麼都免費,然後每年還給學生一張國際往返機票。

該校的博士後的薪水每年7萬-9萬美金,博士後兩年如果留校,薪水馬上增加70%。中國現在吸引人才最高的就是百萬年薪,它們博士後就可以達到,所以力度相差太大。現在世界上吸引一流人才就是這樣。

南方週末:我聽說現在政府準備為南科大立法?情況怎麼樣?

朱清時:政府決定要為南科大立法,要寫好可能得兩三年以後了,我們先要把所有東西經歷一下,才能寫好。寫好之後約束你自己。現在我們會有一個南方科技大學的行政法規做臨時立法,我們用這個臨時法規作為基礎。

"南方科技大學要去打破應試教育的缺口"

南方週末:2009年香港教育部門和大學也在開會,尋找機遇和契機,試圖在河套地區進行高等教育制度破局,他們認為內地教育資源還是比較豐富,深圳的資源也很豐富,珠三角還是缺高校。

朱清時:現在我們的主要問題就是有很多體制的障礙,比如我們設計南科大最好的招生範圍,就是開始在國內高二學生中招優秀學生。這個為什麼好呢?第一,現在有很多優秀的學生,不願意重複應試教育,他們很想闖出一條新路來;第二,我們只要這樣一做,聲譽高了以後,我們就可以把最優秀的生源在高二就挖掘過來。

南方週末:您對於中國的高考制度向來頗有微詞,一直反對高考。想從高二學生中招收一批新生,操作上有什麼考慮?

朱清時:我們自己組織考試。這樣做可以徹底打破應試教育,我們考試主要考量學生的素質創新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

讓教育部意識到今後高考不一定非得是高三應屆畢業生,學得好了高二學生也可以考,只是我們考試成本高一點,但是那樣就把很多優秀的人才解放出來了,而且高二考不好高三可以再考,他們壓力就少多了,這個毫無疑問對應試教育打破了一個缺口。

2010年我們準備招收50名高二學生。成功之後建議國家教育部今後做一個小的改變,就是高考的人不一定是高三的,高二也可以申請。

南方週末:您心目中的南科大學生素質是什麼樣的?

朱清時:還是能力。我如果給學生面試,我會給他講個故事,比如某個方程,我問他能不能證明,他說太難了不行。然後我就跟他講用什麼方法證明,講完了問他聽懂了麼,如果聽懂了就複述給我看看,這個時候他的全部素質就被反映出來:

第一是他的理解能力,他能不能聽懂我講的話,當然我講的話一定是能聽懂的;第二是記憶力,我講的過程可能就是三五分鐘,但是他能夠記清楚我的細節;第三是想像力和表達力,因為他要複述,他要用自己的話說。這就可能看到學生綜合素質,不是他知識有多少,而是他本人有沒有能力去創造知識。

"大學有一個規模效應,並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

南方週末: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大學校長似乎不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大學校長更接近於政府官員。您認為大學校長更應該是什麼樣的角色?

朱清時:我覺得校長最關鍵是要理解教育深層次規律,尊重敬畏這個規律。現在我覺得很多大學校長總想有所作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們沒有去想教育規律是什麼。

我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初是大學擴招的時候,受到很大壓力。校園裡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罵我,認為當初大擴張的時候中科大應該擴招。但我相信,過幾十年後可見分曉,中科大沒有擴招,保持了它(原有)的水平、實力,其它學校大擴張了,但是它質量下降了。

這是因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東西了,教師隊伍沒有加強,你多了一倍學生等於你有效內涵就稀釋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來的教學水平,如果你保持不了教學水平你還是什麼高等教育呢?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校長面臨決策,一個是不撈白不撈,你多招一個學生就多收入一兩萬,你多招一千個學生就是一千萬。但撈了你要付出代價--你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大學校長經常都面對的考驗。

南方週末:南科大您也想秉承這樣的規模?

朱清時:我們先把小發揮到極致,質量最高,因為規模小有很多優點,每個週末可以把所有教授請到一起,所有教授都會認識。

像加州理工學院現在的學生每年不超過2000人,原因就是建校的時候他們有一個決議。我曾經見過他們的校長,是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問他怎麼沒有想過改變,他說這是學校的原則,所以他們都敬畏這個。

他說的話有更深層次含義,教師隊伍沒有擴大,但是學生迅速擴大,這個就像鹽巴放在水裡一樣,現在水擴大了很多倍,然後鹽就淡多了。

加州理工大學這樣做還有一個觀念,學校有一個規模效應,並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個大小規模效益,像加州理工他們很自豪就是100個教師,所以他們每個週末吃飯所有教師都在一起,開會所有教師都在一起,要是1000個教師就不行了。

加州理工大學教師經常在一起聊天吃飯,有的學院太大了,教師很多,要聚在一起很難,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不是任何東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利用特區之"特",以及毗鄰香港的天時地利,深圳欲為中國教育改革找到一個新方向,即在深圳的地盤上與香港的大學合作,借鑒它們的全套經驗,包括"教授治校"……走向"教授治校"

"我要在深圳搞一塊‘教授治校'的試驗田。"中科院院士朱清時院士在深圳一語驚人。

2009年9月10日,朱清時從深圳市代市長王榮手裡接過聘書,正式成為了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聘期五年。

朱清時認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制度落後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局部存在"外行領導內行,浮誇之風日盛,年輕人都願意當官……"現象。事實上,現在的大學行政化和官化一直被詬病。教育部剛剛評出的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名單,100位獲獎者擔任書記、校長等行政職務的佔到90%。而2009年新增院士中,擔任領導職務的院士佔了大半江山。

朱清時試圖在南方科大通過"教授治校"等制度設計杜絕這些陋習。

現在大學最大的毛病,就是現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為在大學裡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麼東西都有了。

大家時間都花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學術界的衰退,這種狀況還談什麼諾貝爾獎呢?

我當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初是大學擴招的時候(我沒有擴招),受到很大壓力。這是因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東西了,教師隊伍沒有加強,你多了一倍學生等於你有效內涵就稀釋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來的教學水平。

學校有一個規模效應,並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個大小規模效應。

一些專家據此認為:"如果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能夠實現教授治校,那將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希望。"

朱清時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已經提議,制定好南方科大的章程,然後交深圳市人大審議,通過以後就成了深圳特區的法律,以後就依法辦學,政府一是要保障經費來源,二要保證各方面權力對大學事務不插手。"

他很清楚一點,深圳是特區,有特區立法權,所以在深圳辦大學,就是把特區政策用到底、用好、用完。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前主任、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委員談松華亦在期待:"中國高等教育大學制度的探索,確實需要有一批大學,在這裡邊走出新的路。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又與港澳毗鄰,在經濟改革上為國內做了很多探索,在教育體制上我們也期待做出相應的探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