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有很大的可能在今年上市,因為農行必須趁壞賬剝離、股市上升、利潤增加、壞賬未顯形時趕快上市,獲得一個好價錢。
從技術上說,農行上市之路基本鋪就。截至2008年底,10年間對應農行不良資產的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債權本金約2634.5億元;2008年11月,農行再次大筆剝離了8156.95億不良資產,由農行與其和財政部共同管理的獨立基金經營。
在剝離不良資產的同時,農行獲得匯金190億美元的注資。2009年1月,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創立,註冊資本2600億元,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分別持有農行1300億股,各佔50%的股份。
農行還在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境內戰略投資者確定了社保基金一家,境外戰略投資者正處於緊鑼密鼓的談判過程中。2009年8月,農行一次性地接待了18家中外大型機構投資者,包括政府投資基金、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投資銀行等。當年10月,農行行長項俊波帶隊赴加拿大,與蒙特利爾銀行(簡稱BMO)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業內人士預料,BMO或將成為農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
由於2009年的天量信貸,降低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提升了銀行的利潤空間,但這個數據是無法經受時間的長期考驗的。截至2009年9月末,農行資產總額8.6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58萬億元,增長22.56%。負債總額8.27萬億元,增加1.55萬億元,增長23%。所有者權益3262億元,增加356億元,增長12.26%。這些枯燥的數據顯示,農行的盈利能力已經接近其他三大行。
事實上,農行的信貸量僅落於中行等之後,2009年前三季度,該行新增貸款9394億元。個人貸款新增2352億元,增幅達50.7%,個人住房貸款和農戶貸款成為個人貸款的重要亮點。如果今年經濟形勢不明朗,信貸額被控制、房價下跌,銀行的財務指標將會發生極大改觀。通常呆壞賬會有兩三年的潛伏期,對於農行來說,上市兩三年太久,只爭朝夕。
農行今年不上市,將會造成很大的被動。今年股指期貨的火苗不息,如果在股指期貨推出後巨無霸農行接踵上升,滬深300指數就得調整,市場會搞得一團糟糕,這時誰也不願意承擔投資者滔滔不絕的口水聲討。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趁著股指期貨預期不熄,大盤股籌碼成為大投資者壓箱底的搶手貨,推出農行,既能賣個好價,也能避免調整期貨的麻煩,更能讓農行借上市之機補充資本金。如此一石數鳥之事,有關決策者不會視而不見。
農行今年上市是大概率事件。農行上市,國有控股大型銀行上市就算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點。然而,對農行有利之事,未必對中國經濟有利。到現在為止,農行亦步亦趨跟隨著工行等的上市步伐,但是,無論是上市還是不上市,對於農行的內部治理結構都不會有多大的變化。
首先,農行的人事管理與工行等銀行一樣無法自主,在行政控制之下。2009年最後短短十天,大型銀行高管開始大換防,工行、農行、交行、國開行等數家大型國有銀行的高管輪換。2009年最後的變更就是國開行副行長蔡華相被調任農行副行長。
其次,農行的經營除了服務"三農"這一特色外,與其他銀行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如推行事業部制實行扁平化管理、如爭搶央企客戶、如爭搶個人房貸;又如銀行間互相購買、回購信貸資產,將風險轉移到負債表外;再如貸款時規定一定數據的金額作為管理費充當中間費用,以粉飾銀行成長的質量。既然上市、不上市走的路徑大同小異,非要上市的理由主要不是讓公眾分享收益,而是讓公眾投資者風險共擔。
最後,農行有特殊之處,負擔重而責任大。2007年底農行員工總數為45萬人,人均管理資產規模為0.13億元,僅相當於其他三大國有銀行平均規模的55%;農行不僅員工總量存在富余,而且整體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偏低。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同,農行的定位是服務"三農",有很強的政策性銀行的影子。
對於農行這樣的銀行,按照工行等模式上市、經營,不過又多一個工行而已,意義不大。要消化臃腫的冗員、服務"三農",必須按照尤努斯的面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小額信貸模式,或者是臺州商業銀行這樣深入市場核心的模式,進行經營與風險控制,所以,農行必須經過脫胎換骨的改革。
上市不等於銀行員工加薪,不等於低價賤賣原始股在二級市場圈錢,不等於核心的人事、經營權力仍然在行政掌控之下。雖然上述概念混淆已久,筆者還是要第一百零一遍指出,這是錯的。
- 關鍵字搜索:
- 上市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