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間,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佔GDP的7%∼20%。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衝突達5.1萬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湖因礦物質和有機物污染而出現富營養化;在監測的197條河流中,半數受到硝酸氨、過錳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 287個大中城市中,只有60.5 %的空氣質量達到環境保護部的標準(另一種說法是,全國只有44.9%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上述環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業地區密集人群為中心的。實際上,那些"遠在深山"的生態退化更加危險。環境污染了,國土還在,還有修復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態破壞則很難修復,如消失的物種不能死而復生,損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乾涸的濕地難以再現生機等等。中國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全面退化;水土流失急劇,大量國土"淪喪";物種瀕危,生物多樣性下降;天然濕地大量消失;人工林樹種單一,危害國土生態;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 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只/公頃增至30只/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 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年到2000年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功能性滅絕。
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倖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 (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乾旱、半乾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 ","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淨化水體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 "。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
"化學化"儘管帶來了產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衝擊。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4個多月就能催肥。兩隻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長出3∼6只翅膀。這樣的食品進入食物鏈的生態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生態危機還有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等。我們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只有生態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