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全面實行注射死亡引人關注

據人民網12月9日報導,從即日起,槍決執行死刑將從遼寧省的歷史上消失,全省法院將全面實行注射死刑。這標誌著遼寧省法院的死刑執行方式實現了從 "室外 "到"室內",從"彈頭"到"針頭"的徹底轉變。做為一個遼寧人,以自已被監禁時的切身體驗,我深為這一國內司法系統的輕微進步而感到欣慰,我認為,中國目前主要是司法不獨立,不公正的問題,但能在技術層面上取得一些進步,也應當予以肯定。

    

槍決執行死刑將從遼寧省的歷史上消失,全省法院將全面實行注射死刑。(資料圖片)

據瞭解,2004年2月20日,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首次採用藥物注射方式,對一名罪犯執行了死刑,該院的死刑執行車為全國首臺。但那時,我還在獄中苦度鐵窗生涯。2006年初,我出獄後才從報刊上看到這種新的執行死刑的設備。入獄以前,我對暴力殺人的罪犯判為死刑,並不認為不妥,中國自古就有"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說法,但我在五年監禁中,分別在旅順海軍基地看守所和大連開發區看守所以及大連看守所住過,接觸了十幾個死刑犯之後,思想認識產生了變化。我知道了他們犯罪的前因後果,也理解他們面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不論他們走向刑場臨死前如何表現,是平靜還是激動,但他們都對報上刊登的注射死亡的新方式嚮往不已,則是不爭的事實。我既將出版的獄中回憶錄《欲加之罪》對此有詳盡描述,在此略提,我這裡只想說,凡是被判處死刑的人和其家屬,無一不贊成注射死亡。基於目前中國是處決犯人最多的國家,所以用注射取代槍斃的確擁有一定的群眾和民意基礎。

大家知道,自從1949建國後,槍決一直是一黨執政的中國統一採用的死刑執行方式。這種令罪犯和正常人充滿恐懼的辦法,並沒有減少社會上的諸如殺人搶劫的暴力犯罪活動,拿我所在的小小的區一級看守所--大連開發區看守所來說吧,在2001年,就關押了十幾個被判了死刑的人,可見"吃槍子"的人有多少!它並未有效地扼止各種形式的暴力殺人的犯罪行為,說明瞭什麼呢?我想起古人的一句名言:民不怕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改變處死罪犯的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改變的方向是朝著文明社會一步一步地走,總是一件大好事。

我早就注意到,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已明確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但可能由於成本的考慮,這種注射死亡的方法,在社會上並未普及。就遼寧省來說,2001年11月份,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2名死刑犯採用注射方法執行死刑,那也是遼寧省在新的刑事訴訟法頒布5年後,首次採用注射執行死刑。其中有被我在海外報導過的大貪官,瀋陽市副市長馬向東,他成了這一"特權"的嘗試者,記得有一個同樣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名叫接幸福,他曾與我同監舍關押很長一段時間,他看了有關注射死刑的報導,對此憤憤不平,他是因為老闆拖欠薪水討要不果,一時動怒殺人的山東籍民工。他對我說:為什麼當官的連死刑也享受優待?......我認為他質問得很對!而如今,情況終於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據報導,遼寧省是在全國率先全部採用注射方法執行死刑的省份,應當說,這是遼寧省刑事司法執行工作的一次文明進步。注射方式執行死刑,需要各個市地中級人民法院建立注射執行死刑工作室或者購買注射執行死刑專用車。目前,大連、丹東等中院購買了注射執行死刑專用車,其它各市則建立了注射執行死刑工作室。針對個別中院每年死刑執行案件數量較少,沒有建立專門刑場必要的具體情況,將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通過調動死刑執行車、異地調警執行等措施來協調完成。執行注射死刑的人員都是各法院的法警,目前已經培訓完畢,心理和技術都已過關。

此間有關專家認為,用注射方式執行死刑,可以減少罪犯行刑之前和行刑時的恐懼和痛苦,一方面達到了震攝打擊犯罪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持了罪犯身體的完整性,如果只用在貪官身上是一種特權,但現在普遍使用,的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

但我認為,注射死亡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有利於制止引發世界輿論廣泛關注的盜取倒賣人體器官的犯罪行為,那些企圖利用職權,無視國家有關死刑犯遺體處理規定的人,因為藥物中毒後器官質量的變化,將使他們屢禁不止盜賣人體器官的惡行和發財致富的美夢徹底粉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射死亡也是一件好事。

然而,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是在中國廢除不人道的死刑判決制度,將其改為終身監禁為宜,因為既便是十惡不赦的殺人犯,他們行凶只代表自已,而法院把其處死則是以國家的名義,顯得很不公平!據說目前世界上已有111個國家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廢除死刑的司法實踐說明,這種以暴易暴的舉動,不僅是不文明,不人道的,而且不利於制止暴力犯罪。何況中國由於"一黨獨裁,遍地是災",全國範圍內各種怨假錯案比比皆是,一旦把疑犯處決了,既使是通過上述較溫合的注射死亡方式,也會使生命不再復活,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在實施了注射死亡之後,但願中國的司法體系能夠和政治體制改革同步,能夠繼續大步前進,盡早地廢除死刑制度。

2009年12月10日於多倫多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姜維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