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淘汰的親情

春節回家參加了祖母八十大壽,那可真是濟濟一堂:祖母的七個子女,孫子甥女,重孫重甥女,等等。這還沒提祖母娘家人,否則那關係更複雜。於是滿屋子淨是伯叔姑嬸,舅妗姨甥的亂叫。"這是你大妗子,這是你二妗子..."祖母喜滋滋地向著新來的表弟的未來媳婦介紹著。那場面似曾相識,可不是,林黛玉進賈府,異曲同工。

熱鬧的背後,我突然想到了自己:自己的八十大壽會是什麼樣子?還有幸領受這"伯叔姑嬸舅妗姨甥"四世同堂,匯聚一屋的情景麼?

比如筆者自己,今生怕再也沒有做舅舅的機會了。母親的頭幾胎,懷的都是我們幾個光頭和尚。於是很想再要個女娃,包括父親。終於又有了一個,卻剛好碰到計畫生育在農村開始吃緊的年代。於是七個多月的時候,被拉去引產了。竟是個女娃,落地時還哇哇直哭,趕緊灌米湯;終於沒有緩過來,說是已被注射過。於是我的唯一做舅子的希望也便絕瞭望。

問母親何以那麼希求一個女兒,母親苦澀地笑了笑,"生育是人的本能。沒做母親,女人總不成全為女人,會落下終身的遺憾。你不是女人,自然理解不了。而生了男娃而沒女娃,或者女娃而無男娃,總覺得不完滿。某類親情欠缺了總不好。比如年節,總見你們哥幾個火急火急地往人家趕,從不見半個往咱家來呢?沒有女兒嘛。這些個,等你做了父母自然會理解的。"母親是道地的農村婦女,講不來什麼大道理,但這"本能說"還是清晰的。

而我們的八零後,或者再往後推演一代,九零後,以及他們的子孫輩,他們的八十大壽又會是什麼樣子?比如這次,為了幫祖母祝壽,包括孫子甥女輩,凡成家了的,都是傾巢出動。說是傾巢,其實不過標準的三口之家。學英文時,我們曾慨嘆西方親情的簡單,比如一個uncle可以表示那麼多東西: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父等。Aunt也一樣:姑媽,伯母,舅媽,阿姨等。可我們的未來,這些親情卻都將逐步被淘汰,找不見蹤影。

不難想見,理想情況下,即排除夭亡情況,我們的九零後八十大壽的情景:兩對耄耋老人,一對中年人,一個(或一對)青壯年(如屬後者,則再加另一方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個小孩)。而他們終生經受的親情很簡單:(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夫妻,子或女。至于兄弟姐妹,伯叔姑嬸,舅妗姨表等等,除了某些偶爾在社交場合出現,如喚比自己大的人做大叔,大姐等,都將成為歷史記憶。而那些相應的表達親情的詞彙,也終將進入博物館,退出流通。

家,是我們民族的特色和核心概念之一。如此單純的家庭關係下繁衍起來的人,還會不會健康?

但願只是杞人憂天。

2009-11-22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環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