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戰役慘敗—史迪威的傑作

日軍對於一號作戰計畫的先期後勤準備,週全到幾乎難以想像的地步。先是改組了整個在中國戰場的航空兵團,單是空軍作戰的 油料,就有半年的儲量,彈藥的儲量多達兩年。並特別派出從未在中國戰場上使用過的裝甲師團,參戰各軍的糧彈後勤支持,都有半年以上使用量的準備;馬六萬七 千(1使得日軍甲種師團再加上所有補充、特種作戰單位之後,作戰的兵力達到三萬兩千人。匹,運輸汽車一萬三千輛,運輸補給船艇一萬艘。並且調動日本全國所 有的道路、橋樑工程支持人力與器材,投入戰線後方道路的維修。日軍在一號作戰計畫所有的作戰需求,上至野戰醫療設備,下到士兵軍靴的修理,都一應俱全,它 成為日本皇軍成軍以來,歷史上空前的全面出擊作戰,其動員規模,超過了明治時期日俄戰爭的兩倍以上。

日軍的中國派遣軍,在受到大本營如此強力的支持之下,可以說是喜出望外,因此也決心拚出所有的力量,以 完成挽救日本帝國生死存亡的大決戰。所有參加作戰的野戰師團,都組織特殊的作戰敢死隊編組,特別加強突擊、夜戰與城市作戰訓練;並且舉辦各種作戰研習會 議,徹底檢討過去與華軍作戰的經驗,提出改進的對策方案。日軍從大本營到前線參戰部隊,一再進行周密的兵棋推演,以及全軍的戰前演訓與競賽。

但此時的中國守軍,卻正處在戰力嚴重空虛的階段。由於中、美為了軍經、援助的問題,爆發了嚴重的摩擦,雙方關係幾乎瀕臨破裂;在史迪威的運作之下,中美之間的合作關係更是遭到全面的破壞,不但所有援華的陸軍裝備、物資2,百分之九十都用到史迪威的緬甸作戰準備之中,而且中國最精銳的八個軍的部隊,被抽調去參與緬甸作戰。史迪威在這時一再強調,日軍根本無意對中國軍隊發動任何的作戰攻勢,最多隻是破壞與劫掠的"軍事演習"罷了;所謂日軍即將在中國戰區發動全面攻勢的情報,只是蔣介石藉口來"勒索美國"的援助物資而已,同時蔣不願派遣接受美援裝備的華軍,參加緬甸作戰。因此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與參謀長,不僅存在著嚴重的摩擦與政治鬥爭,在最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對於日軍的作戰動向與情報判斷,看法也幾乎是南轅北轍。

史迪威這時掌控著一切的美國援助物資,以及中國的戰略預備隊兵力。他一心一意只想動員華軍,早些幫他完成反攻緬甸的作戰;同時他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就是希望蔣介石的部隊在中國本土能夠遭到一敗塗地的打擊,這樣他才能有機會全面地接受中國部隊的作戰指揮權。因此史迪威故意漠視日軍集結的情報,不斷向華盛頓報告蔣介石根本無法作戰,日軍在中國戰區(2以中國戰區華軍的需要來說,由駝峰空運輸入的美援物資在數量上僅只是杯水車薪而已。)其實沒有威脅。

由於美國政府拒絕貸款中國十億美元,以挽救中國後方所爆發的惡性通貨膨脹,因而與國民政府產 生了嚴重的摩擦與誤會。同時盟國決定延後打通援助中國的緬甸通路,因此中國能得到的實際援助,仍然只靠駝峰空運的一點點物資,來維持中國戰區最低限度的戰 力。但這時中國的整個局勢,已經因為多年的戰爭而使力量面臨枯竭,同時外援久候不至,人心更是動搖;華中地區又碰上連續兩年嚴重的旱災,造成國民政府控制的地區,發生了嚴重的糧食、物資匱乏與惡性的通貨膨脹,不但數以百萬的人民可能因飢荒而死,就連軍隊的衣食補給,也發生極度的惡化的問題。
蔣介石企圖抽調接受美軍裝備的遠征軍回來參戰,不但遭到史迪威拒絕,而且在羅斯福親自介入的壓力下,於四月二十 五日,蔣介石被迫下令遠征軍由雲南出動,渡過怒江,參與緬北的作戰。這時候日軍剛攻陷鄭州,開始擊潰華軍在河南的防線,蔣介石卻只能眼看著中國戰區受到日 軍攻勢無情的蹂躪。在盟國的眼中,裝備中國的軍隊,只是為了英國在緬甸與印度的利益而戰。

事實上,日軍指揮官橫山勇最為擔心的,就是蔣介石會把這八個軍調回,在湖南與日軍決戰。橫山也擔心美軍會調動一切的空軍,支持華軍作戰,對自己脆弱的補給線進行全面切斷的空中攻擊。

但是這兩個擔心都沒有發生。因為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極力阻止中國戰區進行反擊,並且抬出羅斯福總統與馬歇爾助 陣,主張當前反敗為勝的要務是,由史迪威接掌華軍指揮權,最好能夠順帶推翻蔣介石政權。由於華軍接連在河南與湖南戰場的慘敗,史氏又早已在重慶政府中,進 行各種摻砂子、挖牆腳工作,使得前線部隊急於等待後方明確的指揮,以及派軍援助之時,後方卻陷入全面的權力鬥爭、指揮系統混亂、以及後勤失控的狀況。這時 候,拚命為華軍出力的,還是指揮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陳納德將軍。他設法透過管道向華盛頓反映中國戰區所面臨的危機,以及史迪威利用機會奪權的真相,無奈當 時華盛頓與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諾曼底登陸戰的勝利,因而對於中國戰區的惡化逆轉,產生極大的輕視與厭惡。

這裡也不能不提陳納德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在這場逆勢作戰中,奮不顧身的英勇表現。儘管史迪威把能夠動用支持湖南戰場的空軍戰機,縮小到只有一百五十架,而且在油、彈的供應上,儘可能做到百般刁難。

到了一九四四年七月,衡陽之戰,不但是中日主要戰場的決戰,更是發展成為中日兩國內部的政治戰。對於蔣介石與東條英機而言,衡陽作戰的勝負,都關係到自己最高軍政領導權的掌控。因為在七月七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向蔣介石提出,要求蔣介石將華軍指揮權,交給史迪威的信件,以挽回中國戰場的敗局。因此除非蔣介石能夠證明,他能指揮華軍擊敗日軍攻勢,否則蔣介石將要面臨美國孤立、外援中斷,以及部屬叛變的危機。

但是在爭取這場決戰的指揮上,蔣介石無法把最有戰力的部隊,從緬甸戰場調回,因為這是史迪威爭取華軍指揮權的本錢。史迪威使用優勢兵力,在緬甸獲得勝利;而同一時候,蔣介石在華南卻遭到日軍猛烈的打擊,所以羅斯福認為,這足以證明蔣無法應付日軍的攻勢,而史氏有能力指揮華軍打敗日軍。在日本方面,東條則是將所有的軍力,包括抽調關東軍的二十軍,以及日本本土的四十七師團,都投入了湖南的戰場。

衡陽終於陷落,史迪威理所當然的開始進一步地向蔣介石逼宮。蔣眼見自己部屬們的戰志出現動搖,並且開始私下運作而向史迪威靠攏。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他也只有同意,向美國的要求讓步,準備交出華軍的作戰指揮權(不知所謂國民政府自武漢會戰之後,就沒有與日軍決戰的歷史抹黑說法,看到長衡會戰的(11、這種打法,還有沒有良心造謠下去。12方先覺與多位高級部屬,先後從日軍手中安全逃脫,他們全都否認,曾經正式向日軍投降。日軍也拿不出正式降書的證據,當時雙方只是協議終戰而已,因此他們受到禮遇,才能順利的脫逃。

綜觀這場事關中日之間的大決戰,假如八路軍不坐視重慶軍的受到猛攻,能夠全面在華北發動攻勢,以及中國的遠征軍能被調回參戰,美國空軍又能不受到人為的制肘並得到大量的支持,那麼日軍的一號作戰計畫,必定會在衡陽以慘敗收場。影響所及的是,美國將會大幅增加對中國軍隊的支持與信心,中國軍隊可以乘勢打通華南的出海口,而直接得到大量的援助。同時羅斯福可以看出中國軍隊可以有力量痛擊日軍,那麼他就沒有必要簽訂雅爾達密約,將蘇聯的力量引進東北亞。而事實上是,日軍能夠取得一號作戰的勝利,讓中國陷入抗日信心危機的大混亂之中,主要的功勞應歸給馬歇爾與史迪威。因為他們長期從基本上破壞中國戰區的戰力,同時在戰況最為危急時,沒有大幅增加美國空軍的攻擊,也不准中國調回遠征軍馳援受困的部隊,反而急著在中國戰區進行奪取軍權的逼宮鬥爭。

但是日軍也因此犯下了全局戰略的大錯誤。如此一來,日本將最後有限的兵力,孤注一擲地投入華南。結果日本並未能因此而擊敗中國,以挽回自己的敗局,反而造成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兵力嚴重空虛,給予蘇聯"參戰"(其實是劫掠)而輕鬆獲勝的可乘之機。實力被抽調一空的關東軍,對於蘇聯紅軍的攻擊,表現的是近乎毫無招架之力。日本終於在歷史的決戰上,給俄國撿到洗雪日俄戰爭恥辱的機會。同時蘇聯入侵中國的東北與朝鮮半島,給東北亞帶來半世紀的戰火與威脅。這些都是日本一號作戰計畫得到"勝利"的歷史後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