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古人迎冬 今人進補(圖)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它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各自代表著四季的第一天。在漢代以前,皇帝在「四立」當天都要舉行特殊的迎接儀式︰立春迎春、立夏迎夏、立秋迎秋、立冬迎冬。今年的立冬在11月7-8日之間。
以立冬為例,在立冬的前三天,太史就要進宮呈報皇帝知道,然後準備迎冬大典,到了立冬當天,皇帝齋戒沐浴之後,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首都的城北郊外,主持迎冬祭祀大典。《皇覽.逸禮》曰:「冬則衣黑衣,佩元玉,乘元輅;駕鐵驪,載元旂,以迎冬於北郊。其祭先黍居明堂,後廟啟北戶。」描述的就是更詳細的迎冬大典的行程。
結束回宮之後,皇帝還要「賞死事、恤孤寡」,也就是對因公殉職的人員與將士,給予賞賜,同時對於孤苦伶仃的孤兒寡婦,給予救濟,以協助他們過冬。《古今注》曰:「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淮南子》曰:「立冬,不周風至,則脩宮室,繕邊城。」也就是說要繕脩邊境的城池,防備外寇入侵搶劫糧草準備度過寒冬。
增《古今注》曰:「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曰:「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清異錄》曰:「唐制立冬日,進方平帽,以羅帛一余層錦夾絡之。」《廣濟方》曰:「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遇閏年,多採十片,每用十片遇洗眼日期,煎湯洗之,治眼百疾。」立冬三增【取火】【鳴風】《邵子》曰:「冬取槐檀之火。」《韓子》曰:「以風鳴冬。」【皁衣】【錦絡】上詳立冬一。 下詳立冬二。
立冬四原【始冰】《月令》:「立冬水始冰。」【始裘】又云:「天子始裘。」【司閉】《左傳》:「丹鳥氏以立夏來,立冬去,所以司閉者也。」【啟閉】立秋立冬。【祀地祇】《月令》:「祀神州地祇於北郊。」注云:「立冬日。」增【三侯】立冬之五日,蓀乃榮,冬筍熟,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雉入大水為蜃。【迎冬】詳立冬一。
立冬五增 詩杜甫〈孟冬〉詩曰:「殊俗還多事,方冬變所為,破柑霜落爪,嘗稻雪飜匙。巫岫寒都薄,黔溪瘴遠隨,終然減灘瀨,暫喜息蛟螭。」 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陽潤卿〉詩曰:「寓居無事入清冬,雖設尊罍酒半空,白菊為霜飜帶紫,蒼苔因雨卻成紅。迎潮預遣收魚笱,防雪先教蓋鶴籠,唯待支硎最寒夜,共君披氅訪林公。」 陸龜蒙〈奉和初冬偶作〉詩曰:「桐下空階疊綠錢,貂裘初綻擁高眠,小爐低幌還遮掩,酒滴清香似去年。」 宋陸游〈初冬〉詩曰:「老客人間百事慵,樂哉閉戶過今冬,朝爐獸炭騰紅燄,夜榻蠻氈擁紫茸,蝟刺坼蓬新栗熟,鵝雛弄色凍醅濃,題詩正自消閒日,本不爭先萬戶封。」增賦李白賦曰:「嚴冬淒切,寒氣凜冽,不周來風,元冥掌雪。」立冬在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
[1]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臺灣廟宇中,有以彩繪的節氣神作門神。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2]立冬是冬天來了,冬至是冬天要走了 冬至是指冬天的結束,立冬是指冬天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在北方,要下雪,要結冰。在香港,即是最冷的天也只是6、7度而已 -- 無緣知曉下雪為何物的話,自然很難對立冬這一節氣提起興趣。
在香港,對饞人來說,立冬的啟示卻是重要的:炎熱的夏天終於過去了。人人胃口大開,要吃點什麼,滋潤一下,補養一番。北方人叫《貼秋膘》,香港人則說是要開始進補了。其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車和服飾色皆黑。根據《宋志》記載,"漢承秦制,冠有十三種,魏晉以來不盡採用,比如法冠、長冠、巧士冠、高山冠、方山冠、建華冠、卻敵冠、武冠、卻非冠、進賢冠等"。漢代男子規定以冠式不同來區別等級和地位。
「立冬」的立,是「建始」的意思,因此顧名思義,「立冬」就是古人認為冬季開始的標誌,這個日子一般在國歷的十一月八日前後,像今年就在七日,也就是明天,在古人的觀念裡:「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不過這些天太陽炎的很,一點也沒有冬天的感覺就是。
這就是我們說的「十月小陽春」。
這裡的十月指的是農曆的意思,農曆十月初一般會遇上立冬,當這個時候不但沒有冬天的感覺,偶爾有連續幾天的氣溫回升現象,這氣候雖帶寒意卻偶爾反常炎熱的感覺,這正好就如同初春一樣的氣候,所以叫做「小陽春」。
不過農諺說:「立冬晴,一冬凜」,所以明天天氣如果太好,這個好像就不太妙了。
回頭繼續說「立冬」。
「立冬」在農業社會可是一個大節。
據「呂氏春秋.孟冬」的記載,周代的時候,在臺灣一般感受不到,但中原地區的冬天是很寒冷的,因此早在漢代,漢文帝每逢立冬之日,會發襖子給宮女與百官,魏文帝則是下詔要求文武百官和住民百姓在冬至都要戴帽子,謂之「溫帽子」,這兩種作法都代表著一種對於冬季保健的叮嚀和用心在。
當然,立冬這個大節的祭祀內容,後來流傳下來就越來越紛雜了,從最重要的「謝平安」的用意來看,其實也正是一種古代「立冬大典」的變形。
在立冬,最有名的就是「進補」,表示該開始吃好料的東西,準備抵擋冬天的寒氣,中國北方像天津就吃倭瓜餃子,這有隱含「瓜瓞綿綿」的意味,單以臺灣的習俗來說,立冬日要進補,也是一種常識,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稱之「補冬補嘴空」。
不過......這天氣還有人想吃麻油雞嗎?
- 關鍵字搜索:
-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