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靴逕去,子追呼曰:"吾父何忍無一言教我?"父回首曰:"爾做人當如葛繁。"問葛為何人?曰:"鎮江太守。冥司皆設像焚香禮拜之。"遂不見。
士因往鎮江謁繁,具道前事。問平生何修,繁曰:"某力行善事,日或四五條,或至一、二十條。今四十年,並無虛日。"
士問如何為善事?乃指坐間踏子曰:"如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某為正之;若人渴,與之杯水,皆利人事也。幾微言語動作,皆有可以利益於人者。自卿相至乞丐,皆可為之。惟行之攸久,乃有利益耳。"後葛以高壽坐化,子孫富貴不絕。(選自德育古鑒---救濟類上)
譯文:
宋徽宗大觀年間,有一讀書人於京城的某店舖中,看見一雙靴子,好像是他父親出殯時所穿的那雙靴子。他很詫異的詢問店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店主說:"昨日有一做官的人經過這裡,要我幫他修理靴子,稍後他會來拿。"這位讀書人便站在那裡等待。隔了一會兒,有位騎馬的人,果然下馬來拿靴,而此人正是他的父親。
他的父親拿了靴子便要走,兒子在後面拚命追喊:"父親,您怎忍心不開口,難道沒有任何一句話來教我嗎?"父親回頭告訴他:"你做人要像葛繁。"兒子又問:"葛繁是誰?"父親回答:"他是鎮江的太守。我們陰間的陰官都設了葛繁的像,給他燒香禮拜。"說完,人便不見了。
這位讀書人便前往鎮江拜訪葛繁,並告訴他這段不尋常的經歷,同時請教他平常如何修養自己?葛繁回答:"我很努力在做善事,有時一日做四、五條,多的時候甚至一、二十條。至今做了四十年,從未間斷。"
這位讀書人聽了十分訝異,便問他是如何行善的呢?葛繁指著坐椅中間的踏子說:"就如這踏子擺得不正,恐會妨礙別人的腳,使人不舒服,我就把它擺正;假若別人口渴,我就順手拿一杯水給他,這些都是利益別人的事。很小的言語及動作,都可以有利益別人的地方。從達官顯貴至乞丐,都有機會做善事。但是要持之以恆,才能見到好處。"葛繁最後得以長壽而終,子孫富貴不絕。
人與人相處,"代人著想,為人付出",常常是既簡單卻又最容易忽略,反而做不到的事。一發生事情常常馬上埋怨到底是誰弄的;或者造成大家不方便的時候,就計較、責怪那個源頭,最後或許把事情解決了,但是卻沒有辦法把人的心改善。怎麼把心的問題徹底改善呢?真正的關鍵在於內心中是否常存一個要利益他人的心。
大觀年間的葛繁,就是處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對別人付出",譬如說"物置不正",會妨礙人家就把它放正;"與之杯水",給人一杯水解渴等等。"幾微言語動作,皆有可以利益於人者",所做任何的微小言語動作,都可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善心,所以善不在於大,而在於是否存在一個很強烈要幫助別人的心。可是要這麼做可沒那麼容易,"惟行之攸久,乃有利益耳",一開始要培養這顆善心,然後常常去做,但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由恆常的生活點滴中去觀察、去運用,才能產生真正的利益。
葛繁從小處行善,是我們人人可以效學的。因此,雖然我們眼前做不到,但能發廣大"願",把這一顆善心緣得有如虛空一樣大,這個善的功德也會如虛空一樣大,單單這一念就可以驚天動地。所以有一個恢弘廣大的心胸,再加上腳踏實地去行善,人格便得以提升。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小處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