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擴張經濟觸角的同時,對於推廣文化「軟實力」以對抗西方影響力、提升其全球形象的努力也不在話下,不過就算中國商品受到認同,事實證明,數十年來因審查與箝制導致問題重重的中國文化藝術,要向海外推廣,其實存在一定難度,從德國媒體對中國擔任本屆法蘭克福書展主題國的表現譭譽參半可見一斑。
花大錢促銷主題國 反挨批箝制言論禍首
德國左派大報「日日新聞報」認為,中國的形象,不會因為書展端出的「軟實力」,或砸巨資打造傳媒帝國就能改變,「只要決定權繼續操控在共黨的宣傳機器手上,而不是記者,就沒人會相信他們說的話」。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政府經過多年精心籌備,本週終於首次以主題國身份參加法蘭克福書展,不過北京原本希望頌揚文化成就的目的沒達成,整場書展反倒演變成箝制言論與言論自由的拔河,中國異議份子與國家認可的作家在書展上平起平坐,看來就像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中國」。瑞士「新蘇黎世日報」就評論說,這次書展「一邊是拒絕討論的官員,另一邊是異議份子的呼籲,聽久了多少讓人有過於片面的感覺」。
毛澤東說過,權力不只來自槍桿子,也來自「筆桿子」,不過要是毛主席看到作家張戎寫的那本「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大概也高興不起來。這本批判毛澤東統治的中國禁書,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就擺在中國官方展示品旁。
與每個環節都經過縝密籌劃的北京奧運不同,法蘭克福書展彰顯的是崛起的中國較混亂且含糊不清的面向,一個還會因為內部聲音不協調感到極度不自在、卻已開始渴望能在思想領域與西方強權抗衡的國家。
中國代表團抱怨連連
中國一手安排參展書籍、藝術品與作家,甚至納入臺灣出版品參展,以凸顯「一個中國」主張;儘管如此,對於其它兩千五百本有關中國的參展書籍,中國卻無權置喙,而且北京就算曾與德國政府密切交涉,也跟主辦單位吵了很多次,終究也還是無法阻止異議份子與批評者、甚至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出席。
中國代表團對書展抱怨連連,不滿中國派了兩千多人到法蘭克福,得到的卻只是漫天批評。
曾任德國文化部長、現為德國「Die Zeit」發行人諾曼表示,今年是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天安門事件二十週年、中國建國六十週年,在充滿爭議性的二○○九年,主辦單位邀請中國參展,顯然錯估了此事的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