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是扶還是不扶?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臨到眼前時,卻並不那麼容易回答。網友"任我贏"日前在網上發的一張帖子,引起了網民的激烈爭論。帖子內容顯示,9月19日上午,一位80歲左右的老翁在重慶南坪一條商業街邊的人行道上摔倒,手足抽搐。周圍來往的行人絡繹不絕,也有不少人停下從"任我贏"在網上發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臉朝下倒在人行過道上,一根枴杖被甩在一邊,邊上站著的好幾個圍觀者似乎想要上前幫忙,卻又因為顧慮而裹足不前。帖子中還提到,有不少經過的人提醒那些試圖上前幫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後被賴上,遭殃、破財。在對該帖多達2萬多條回覆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譴責路人冷漠的聲音,基本上各佔一半;但不論持何觀點,討論者都贊成一點共識: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惡例在前,社會良知遭打擊
論起好心攙扶倒地老人卻遭惡報的最有名的例子,還當數2006年轟動一時的南京"徐老太"案。南京小夥彭宇好心扶起在公交站摔倒的徐壽蘭老太,卻被徐老太及其家人指認為他是撞倒徐的人。儘管有目擊證人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依然按照"邏輯" 判處彭宇4萬餘元的賠償,法院"你不誤傷她,就不會送她上醫院"的判決,被稱作對社會良知的一次毀滅性打擊。
事實上,無論是在彭宇案之前或之後,同類的事情在全國時有發生。2008年6月16日中午,在西安街頭,20歲的河南小夥張衡見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便好心去扶起來。誰知道老人一把抱住他,說是他倒車時撞上的。事發現場很多人證明張衡是冤枉的,卻沒人願意出具書面證據;今年8月8日晚上,貴州省都勻市民彭女士駕車路過夜市攤,因堵車而停車時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邊的老太,結果老太剛緩過氣來,一下子衝上去抱住彭女士轎車的後視鏡,堅稱是彭女士撞的她。幸而,最終通過媒體的幫助,尋找到了證明彭女士無辜的目擊證人。
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徐老太案"最終判決結果的影響,以及同類事件的不斷發生,使得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持有"不敢扶"、"扶不起"摔倒老人的觀點。抨擊社會冷漠、號召互幫互助的聲音,似乎也因此而顯得弱了許多。而更讓人們擔心的是,當再有老人真正需要幫助時,身邊還會有熱心的手伸出來嗎?
多個心眼,行善與自我保護兩不誤
如何在行善的同時也保護到自己的權益?上海聯業律師事務所王展律師告訴記者,對於像攙扶摔倒的老人這一類行為,如果在事先多個心眼,或許可以避免不少麻煩。"周圍有行人的,可以拜託別人做個證明;如果沒有人,那麼不妨先撥打一下110。"王展表示,倘若手邊有照相、錄音等取證工具的,那麼順手取一下證,也是可行的預防辦法。他告訴記者,自己一次攙扶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回家時,恰好手機有錄音功能,便順手將在途中的談話錄了音。儘管事後老人並沒有胡攪蠻纏,但像這樣適當的警惕,始終是有益無損的。
實際上,按照我國的有關法律規定,民事案件本該遵循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對於南京"徐老太" 這樣的案件,倘若徐老太堅稱是彭宇撞倒了她,那麼應該是由她來拿出證據證明此事,而不是由彭宇舉證自己沒有撞人。但在南京市鼓樓區法院的審判中,整個流程都倒了過來。"這個判決是和社會公德相違背的,也是我一直難以理解的。"王展有些無奈地表示。
期盼良例,破解道德困局
社會學專家則指出,"徐老太案"的流毒,如今看來,已經遠超過了大家的想像。要消除這樣一個"惡例"的影響,權威部門就必須承擔起樹立新的"良例"的責任。
"中國的老百姓是很聰明的,他們不看理論、不看制度,看的是實際生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胡守鈞表示,從生活實踐中學習經驗,是中國人所通行的俗世智慧。像"徐老太案"這樣的一個案例,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力,可能要遠遠超過幾十年的教育和社會宣傳的效果。如今頻頻發生的老人倒地無人敢扶的事實,便是這種負面影響最有力的體現。遺憾的是,少數人的錯誤行為,結果卻要由無辜的其它老人來為之"買單"。
胡守鈞表示,在"惡例"已是既成事實的前提下,希望老百姓能夠單方面地以較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不顧可能惹來的麻煩後果而繼續熱心助人,是不現實的。"我們幫助別人,不一定希望得到回報,但肯定不希望惹來麻煩,這種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然則,如何解決當前的道德困境?
"前車之鑒既然留下如此惡劣的影響,只有徹底推翻它,才能真正打消老百姓心頭的顧慮。最理想的方法,自然是對徐老太的案子進行重新審判。"胡守鈞說,由此可重新樹立起公眾對社會良知的信心。腳步,卻始終沒有人上去扶老人一把。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南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