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相信,飲食影響行為是一種現實的關係,但對這種關係背後的機理仍需進一步研究。
每天吃糖果、巧克力的兒童可能在成年後更有暴力傾向?
這是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對1.7萬人所作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這也是第一次將兒時飲食習慣對成年後暴力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所作的研究。
調查發現,在研究對象中,在34歲的時候有暴力記錄的人當中,69%的人都在10歲前後的時候幾乎天天吃糖和巧克力。
這份研究報告已經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
飲食與行為
研究人員指出,即便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情況下,兒時糖果攝入量與成年後好斗、暴力傾向的關係一直存在,比如成長過程中受到家長行為、生活環境、16歲後未接受教育、34歲時是否有車等因素的影響。
研究人員為這一關聯提出了幾點解釋,其中包括攝入糖果過多使成年後對某些添加劑上癮,而這些添加劑可能是導致成年後暴力行為的因素。
負責卡迪夫大學這項研究的西蒙·摩爾博士(Dr Simon Moore)此前曾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過研究。
摩爾博士知道這些青少年通常飲食較差,吃大量糖果,但是他一直很有興趣找出飲食與暴力行為之間的關係。
摩爾說:"我們比較贊同的解釋是經常給孩子糖果和巧克力可能不能讓他們學會如何去等待才能獲得想要的東西。"
他補充說,無法延遲滿足可能會讓他們行為更加易衝動,這也與少年犯罪緊密相關。因此摩爾認為,針對問題的來源、改善兒童飲食可能將提高他們的身體健康,並減少好斗行為。
深入研究
英國公共衛生學會(UK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主席阿倫·馬里昂-戴維斯教授(Professor Alan Maryon-Davis)表示,另一個解釋是難以滿足、"難對付"的孩子更可能得到糖果、巧克力,因為家長、老師可能認為這樣便能讓這些孩子的行為舉止改善一些。
馬里昂-戴維斯教授說:"這是需要做進一步研究的有趣領域。"
英國食品飲料聯合會(Food and Drink Federation,FDF)公關傳媒負責人朱利安·亨特(Julian Hunt)則說:"這(研究)要麼就是純粹的胡說八道,要麼就是愚人節拙劣的玩笑。"
亨特表示,違法犯罪行為由根深蒂固的社會和環境因素造成,比如父母管教不嚴、缺乏教養等,而與兒時吃糖與否沒有關係。
亨特補充說:"怎麼會有人冒然下如此結論讓我無法理解。"
但是摩爾博士稱:"我們相當確信這是一種現實的關係,關鍵是解釋這種關係背後的機理。"
他補充說:"我們認為,兒童時期用糖果鼓勵不良行為會在今後導致問題,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多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