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連穿衣服也管那麼多

中國人來到國外,會碰到很多文化習慣差異的的問題,讓人不知所措,穿衣的T.P.P.就是其中之一。

在什麼時間 (time-T),什麼地點(place-P), 為什麼目的(purpose-P)穿什麼衣服的問題,是國外生活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讓人笑話,讓自己難堪。

想當初,我們上學的時候,衣服多簡單?夏天兩套,春秋天兩套,冬天一套,可以走遍天涯海角,只要不破、不髒,誰管誰呀?當時因為條件所限,就是大夏天汗流浹背,也不能天天換洗衣服。平時看演出,參加什麼聚會之類,也都沒有特殊的講究,換件乾淨的、新一點的衣服,就算是最佳的禮遇了。話也說回來,當時也沒有什麼社交,大家彼此彼此,人與人之間區別不大。

那時我們都喜歡穿皮鞋,而且是不分什麼場合都穿,上課時穿,逛大街、逛公園時穿,有時打球、鍛練身體時也穿。皮鞋底上大多還要釘兩個鐵片,走起路來發出清脆的聲響,很酷。襪子也沒多少講究,黑色、藍色、白色都成,沒人挑你的理,說你不該穿黑皮鞋白襪子。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很習慣將皮鞋和牛仔褲一起穿,也沒發現有什麼不妥。

女孩子們很喜歡打扮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積攢出錢來買幾套好看流行的衣服。她們總是穿著鮮艷,連逛公園、上體育課也不例外。經常看到漂亮的MM們打扮的花枝招展去擠公共汽車,累得滿頭大汗,好不難過。

這就是中國當時的文化,現在什麼樣,我不是完全清楚,但應當八九不離十吧。我倒覺得那樣挺好,何必給自己增加那麼多的條條框框,讓人活的很累?

來到美國,一切都變得不可思議。平時在商店、大街上、公園裡,人們穿的那麼隨便,好像顯得很土。女孩子夏天T-恤,有時甚至是背心加短褲,春秋天大多牛仔褲配毛衣,以運動休閑為主調。入鄉隨俗呀,很多女同胞來美國前買了好幾套漂亮的針絲衣裙竟然好幾年也穿不上兩次,長期壓箱底,實在可惜。

休閑歸休閑,到要正式的時候,那講究名堂可就多了,一不小心,就會出亂子。記得剛來時候,對吃比較感興趣,看到有Post說哪裡哪裡有"免費的午餐"就會去 "捧場"。有一次,好像是一個什麼慶祝餐會,我和另一位同胞從實驗室直接去吃。去了一看嚇傻眼了,看到人家一個個西裝革履,而我們倆上身只穿著件毛衣,下身牛仔褲,腳下旅遊鞋,當時恨不得能找個地洞鑽下去。我們既然去了也不好馬上離開,只好象徵性地拿了點吃的,然後趁人不注意時,溜之大吉。

像上面這種在正式場合穿著太隨便的情況在中國人中時有所聞,很多時候當事人都像我那次一樣,鬧得心情不悅,或草草離場。

美國連餐館也是有"dress code"的。我有位朋友,來美不久碰上系主任兼副Dean在豪華餐廳請客。可我這位哥兒們沒有一套正式服裝,人家就是死活不讓他進去,鬧的好不尷尬。後來只好派人去借,才沒有損失一噸大餐。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從自身和旁人的經驗中,我學會了一點,正式場合不能含糊,如何穿衣不能馬虎的道理,經常西服革履。中國不是有句話嗎?"理多人不怪。"這讓我有時候弄得有點"矯枉過正"了。比如,孩子在學校有演出,我也曾Dress-up去過,當我發現自己是全大廳裡唯一一個穿西服的家長時,臉上好不自在,跟第一次穿便裝闖進正式餐會的感覺不相上下。

這讓我想起來美後不久,經常在公園和超市裡看到的中國訪問團的成員,個個西服革履,腳下踹著油光鋥亮的皮鞋。看上去與地點很不協調,我常常為他們感到臉紅。

後來,在美國時間長了,應酬也多了,對大多數社交能夠應付自如。為了在美國職場混,我惡補了一下穿著的T.P.P., 連領帶的顏色,打多長合適,皮帶和皮鞋怎麼配都做了一番細心的研究。

可沒曾想,有一回不慎又栽了一次。那是市交響樂團的Open House演出。聽交響樂,那自然是要Dress-up了,我毫不猶豫地像往常聽音樂會一樣去了。進場一看,沒把我氣死:沒有一個人穿正式服裝,偶爾有兩個人穿西服,可也不是黑色的連套的。後來再看那些演出人員,也沒有如往日那樣"black tie"。我恍然大悟:原來同樣是聽交響樂,也是有區別的啊。

可能正因為容易搞錯吧,美國人的請帖裡常常也明確列出Dress Code來,像casual,business casual,business attire, banquet,cocktail, 和black tie attire等。不過,光有這個code還不行。對一般中國人來講,每個Dress Code所含的內容是什麼,男的女的應當穿什麼還是不那麼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上網去查一查,或問一問有經驗的人。

對於這些交際場合的繁枝瑣節,我從一開始的好奇轉為痛恨。人活得累不累,搞這麼多枷鎖往身上套?我不懂了:西方這麼自由的世界,為什麼連穿什麼衣服也管得那麼具體?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