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地少人多"-無法擺脫的緊箍咒?(圖)

 2009-08-14 04:4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人和地的關係從來密不可分。對於香港人而言, 地在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性,往往超乎想像。在香港這個重視私有產權的地方, 竟然還會不時出現各種為保家園的肢體抗爭或是口伐宣戰。

 香港報紙總是少不了與產有關消息

如果你看香港的報紙, 一定會看到香港人和地有關的新聞, 不同的階層和地區都各有訴求。

就像住在九龍長沙灣、經營製造花牌工藝生意的黃乃忠,由於該地區收地重建,他極力反抗。對於他而言, 搬走就等同在這門行業消失, 因為在重建後, 要在同一地區找到一個像現在般的1000英尺工作室,是沒可能的事。

港島區也有代表,一個住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對面、利舞臺旁邊50年的寮屋鋪主,這17 年都為這塊現值香港6000 萬元的私人地力爭業權。

也有一個來港10多年的外國人, 由於在2年前花了港幣800萬元在香港蘇豪區旁的士丹頓街購入相連兩個單位,並花了港幣200萬元翻新,也正在大力反對政府要進行的重建清拆, 因為他認為樓宇結構沒有問題。

還有遠離市區的新界石崗菜園村, 數百村民正在天天抗爭, 因為耗資630億港幣的廣深港高鐵將會把那村落徹底夷平。

高地價政策乃金科玉律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香港的金科玉律, 而香港政府多年來施行的高地價政策, 更是把這個地少人多的現象強化, 土地的價錢越來越貴, 成為不少香港人頭上的緊箍咒。

香港的地價越來越貴 

在香港, 很多人都是抱著"為地產商打工"的心情去工作, 因為錢都走到住的方面去了。地就是保證。因此有地的人, 都會極力去保住自己的土地, 又或是以高價將其賣出。

當然, 不是人人都可以當地主, 能否擁有一個住宅, 便成為了不少香港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樓價是否回升永遠是這個社會的主調, 誰買了單位賺錢永遠是港人關注的話題。

電子和文字媒體的廣告, 樓盤的廣告總是佔半, 這些樓宇位置所在並不重要, 樓宇廣告一定會強調的重點, 是這些樓宇一定升值, 而且廣告總會有個美女坐在大廳中。

那這些美女大廳究竟位於那裡?其中一個地方, 將會是黃先生在九龍那個被迫放棄的1000英尺製造花牌的工作室。也有可能是在那時代廣場旁的寮屋所在地。

因為地少、高地價, 這些守在市區的舊樓宇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香港發展帶來極具衝擊的市區重建概念。

重建後, 誰得益?

負責香港市區重建的是市區重建局, 其政策是居民在重建的過程中,得到7年樓齡樓宇空價賠償,可以自由選擇在當區購買單位。

但問題是大部分這些九龍或香港舊區被重建後, 地產商會這些地方改建成高檔次的樓宇,樓價與租金上漲,遷入的可能是更高收入的人士, 這些新單位也會被購入作投資而售價進一步提高。

結果, 在原來地方居住的居民, 便因為不能負擔重建後原區的樓價和租金而要搬走。

去年香港最受歡迎的流行曲"恐帖街", 正是以香港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作為藍本, 這條本來佈滿賣恐帖的小街現在已被夷平, 當年這條街的居民和租戶都對重建充滿抗拒, 希望可以重建後仍然得到生存空間。

現在"恐帖街"已被地產集團投得, 每英尺投資達到港幣1萬元,預計發展商將來每英尺的售價將會是逾港幣萬元。要賣多少張恐帖, 才可以住在這些每英尺價逾萬元的樓宇?

對於這些受影響的人, 社會可以叫他們接受"社會就是要不斷建設"的理論嗎?

港人沒退路

住房對香港年輕人壓力很大

對於收入相對較高的一群中產階級人士, 要遷入這些市區重建後房子也是艱難。樓價不斷增加, 但人們的收入增長卻跟不上。

同樣是20多歲或30多歲的臺灣或大陸青年, 他們會在城市租房子, 出了狀況也可回鄉居住。但這些香港青年,沒有退路、沒鄉可回, 拼盡一生便是為了買房子。

就算是新界區的樓房, 現在也包裝成設有豪華會所設施的屋苑, 所有的配套也被包裝作豪宅以求賣得更好的價錢。

所以近日開始有為中產建公共房屋的討論, 即以較低的價錢讓這些收入不能住公共房屋的家庭租住, 只是話題尚未談到香港中產階級"下流化", 社會的主流聲音已經因為有關措施影響私人市場樓價而不了了之。

中港融合是出路?

當然,香港的當權者可能另有想法, 就如香港政務司唐英年提出香港人可以利用數年後建成的高鐵, 可以住在大陸東莞而到九龍尖沙咀上班, 但問題是車票的價值如何?需要的時間如何?東莞的樓價又會如何?其它醫療教育法制配合又如何?

在這一連串的如何沒有任何答案時, 政府早已一聲令下, 興建"廣(州)深(圳)(香)港"高鐵成為了鐵一般的事實。

在沒有瞭解這高鐵能否真的解決香港住屋問題之前, 一群住在新界石崗菜園村的村民便因為這個鐵路而失去家園, 因為政府將會把該村變成車廠。

結果, 這些居住在這地方50多年的村民, 為了一條他們永遠都不會乘搭的鐵, 便要放棄自己多年來的心血和家園。感覺如同為了自己無法負擔每英尺價值上萬元的樓宇, 而要放棄自己多年的事業和家園。

這樣的故事每天在香港發生, 但是, 總難免叫人有點唏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