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和立:疆藏政策非調整不可(圖)
在喀什的一個巴札
香港《南華早報》前知名撰稿人林和立最近在香港《明報》發表文章,標題為"北京非調整疆藏政策不可"。文章指出,中國民族自治政策未能有效實施,造成民族自治區基層群眾的不滿,但胡溫高層對此並未察覺。疆藏等地發生接連發生重大事件後,卻"沒有一個副省長級官員掉烏紗帽",反而可以隨意把責任推給"國外反華勢力",加劇矛盾。德國之聲記者連線林和立,就中國民族政策以及相關問題進行了一番探討。
德國之聲:林先生您好!我們今天的話題是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北京非調整疆藏政策不可》。從您的角度而言,您為什麼認為北京要調整它的疆藏政策呢?
林和立:我覺得漢族和維吾爾族、藏族的矛盾主要是因為北京從50年代開始都沒有按照憲法規定,賦予新疆和西藏高度的自治權利。而且相反,過去七八年以來,對於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西藏和新疆的教育、語言、宗教,中央和地方管得很緊。比如在西藏喇嘛的活動受到限制,新疆也是這樣。在學校裡,少數民族的語言並沒有受到尊重。相反,漢語的教育水平是提高了。所以基本上沒有滿足少數民族對於高度自治的要求。當然,有少部分藏族和維吾爾族人士要求獨立。其實爭取所謂西藏獨立和新疆獨立的只是極少數人。大部分新疆和西藏的少數民族只不過希望北京改善一下對新疆和西藏的政策,他們並沒有要求獨立。目前北京主要還是依靠武力,比如7月5號烏魯木齊發生騷亂以後,中央增加了軍警武警。光靠軍警來控制局面恐怕很難解決問題。而且漢族、維吾爾族和藏族的矛盾可能越來越嚴重。強硬的政策,對於漢族跟少數民族長期的共處,不會有什麼好處。
德國之聲:林先生,您剛才提到,也是很多自由知識份子和海外知識份子也提出,要實行真正的民族自治,給與維吾爾族、藏族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真正自治的權利。但是我們也聽到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北京大學人類學民族學的教授馬戎,他認為中國的民族問題恰恰是因為太強調民族差別,沒有強調"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他認為中國照搬了當年蘇聯按照民族來劃分行政區的錯誤做法,造成了一部分民族精英的民族意識不斷加強,反而造成隔閡。他認為應該淡化民族意識,強化"中華民族大家庭"這個概念。您對這樣的看法怎麼評論呢?
林和立:我看過馬教授的文章。總的來講,中國有五六十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大部分少數民族,包括清朝的滿族,被漢族同化了,通過通婚或是文化教育等等。漢族和其他大部分少數民族關係沒有出現對立,或是矛盾。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和民族本性,他們的風俗習慣,還有他們跟外國,比如新疆維吾爾族跟土耳其、中亞地區的國家的關係。要求漢族跟維吾爾族交流、通婚,或是轉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這個恐怕不容易。而且如我剛才所強調的,過去幾年因為發生了一些衝突事件,所以漢族和維吾爾族以及藏族之間的矛盾反而越鬧越大。所以我認為,希望56個少數民族跟漢族成為一個大家庭,這個願望可能不太現實,而且我覺得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德國之聲:您剛才提到,現在漢族跟維吾爾族還有藏族的矛盾,其實比以前更大了。我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個問題,就是在其中媒體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您以前也是資深的媒體人。觀察北京在去年的西藏事件和今年的新疆事件,媒體政策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它是調和了還是激化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分歧呢?
林和立:從某個角度來講,北京官方媒體,特別是電視,有關去年三月西藏發生的騷亂,還有這次烏魯木齊剛發生的騷亂,國內媒體強調了藏族還有維吾爾族的所謂暴亂分子、打砸搶燒分子對漢族人的迫害等等。那些鏡頭可能會引發大部分漢族人對於少數民族的仇恨,好像對增進民族間的和諧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引發一小部分漢族人,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憤青"吧,憤怒的青年人,他們對維吾爾族和藏族的仇恨。所以我覺得中央宣傳的口徑需要改善,就是說那些播出來的畫面應該強調和諧方面,避免給一般的漢族觀眾或是讀者造成錯誤的印象,即所有的疆族人都追求獨立,而且他們都進行打砸搶燒暴力手段的。這些錯誤的印象是很危險的。這個會把目前漢族同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無限擴大。
德國之聲:我們看到在新疆事件一開始的宣傳裡,官方媒體也都是強調了漢族民眾受到攻擊和打砸搶的事實。或者說他們強調了事實的這一面。然後,我們後來也發現官方媒體越來越多地強調維族人民和漢族人民是一家人,或者維族幫助漢族、漢族幫助維族的故事。官方媒體是否也意識到了這點呢?
林和立:官方媒體,包括平面和電視、網路的宣傳,他們也舉了很多例子,比如相互幫助,還有儘管新疆這麼緊張的局面,兩族人也有互相幫助的一面。但是那些宣傳的畫面好像說服力不是很強。對一般的漢族民眾,觸動他們神經的,還是打砸搶、暴徒攻擊無辜的漢族民眾的畫面。這些畫面對他們神經觸及的力度要高得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