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園中誕生的部落(圖)

來自秀姑巒溪的阿美族人,因為工作的緣故所以離鄉來到了北部,又因與原鄉的自然環境相似,故而各自帶著不同的生命經驗,在桃園縣的大漢溪旁重新聚合,這個在河岸自然生成了20、30年的村落...

 
今年4月三個部落自救會在桃園大漢溪的崁津部落所舉辦的Ka Lipaha Kan Ta Mapulong,圖為崁津部落的表演。

來自秀姑巒溪的阿美族人,因為工作的緣故所以離鄉來到了北部,又因與原鄉的自然環境相似,故而各自帶著不同的生命經驗, 在桃園縣的大漢溪旁重新聚合,這個在河岸自然生成了20、30年的村落,卻因為桃園縣政府以位於行水區、違反水利法為由,以及在修建自行車道工程時,違法 的村落有礙工程以及美觀,因此被強制拆除,因為不想繼續選擇沉默,這群擁有相同處境的住民故而在2月成立了目前最小最年輕的部落-撒烏瓦知(意思是位於溪 邊的部落),並與鄰近的三鶯、崁津部落共組聯合自救會。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怪手剷平、推光河岸邊的植被,而後再種上園藝種的植物,所塑造出單調的有如都會公園般的草地景色,撒烏瓦知的族人依照地形與環 境建造家園的傳統,將移自花東的阿美族生活共生植物,與河床上的原生植物,結合形成生態系統細緻豐富的自然景觀,不禁讓人省思,將河川的經營從阿美族人轉 移至河川管理單位,似乎更令人擔憂。

 
撒烏瓦知部落與常常來幫忙的大學生(被稱為部落小孩)的共同表演。

繼去年將臺灣植物的移民軌跡帶至澳洲展出的與許淑真和盧建銘,最近兩人再度合作讓撒烏瓦知部落的生活進入展場,呈現都市原住民以工業用的廢棄棧板當 建材的居住處境,作品並不還原族人抗爭事件,而是著墨部落的豐富文化地景和永續的生活模式,就像此次部落自主地發動自救會,採取從街頭退回日常生活、用阿 美族身份去生活的「抗爭」(接續原鄉與大自然相處的智能、創造母語使用的環境),看似無聲但卻更有力量,也改寫了傳統社會運動往往帶有一種社會救濟或是自 我英雄化的形象。此次是面對長期都原居住(居住在都會區的原住民)議題一個很重要的開始,也讓觀眾和參與者都獲得了不同的思考可能。

本文留言

作者高子衿;許淑真、盧建銘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