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錄音回憶的歷史背景(鮑彤)(上)(圖)
趙紫陽的遺言屬於全體中國人。以文字形式公之於世是我的主張,事情由我主持,我對此負政治上的責任。趙紫陽錄音回憶的價值,供世人公論。它的內容關係到一段正在繼續影響著中國人現實命運的歷史。這段歷史的主題是改革。在大陸,在目前,這段歷史是被封鎖和歪曲的對象。談談這一段歷史的背景,也許對年輕的讀者瞭解本書會有點用處。
趙紫陽留下了一套錄音帶。這是他的遺言。
趙紫陽的遺言屬於全體中國人。以文字形式公之於世是我的主張,事情由我主持,我對此負政治上的責任。
趙紫陽錄音回憶的價值,供世人公論。它的內容關係到一段正在繼續影響著中國人現實命運的歷史。這段歷史的主題是改革。在大陸,在目前,這段歷史是被封鎖和歪曲的對象。談談這一段歷史的背景,也許對年輕的讀者瞭解本書會有點用處。
* * *
"辛亥革命"以降,近百年來,儘管步履艱難,中國畢竟在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緩慢地演變著,發展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阻礙了它的進程,卻無法逆轉它的方向。
1949年內戰基本結束後的中國,有了新的契機。
本來,如何循序漸進,如何實現現代化,要不要搞社會主義,都應該屬於可以討論,可以爭論的範圍。只要真的按照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去做,真的實現"普選"和"耕者有其田,也就很可以了。真把這兩個大問題解決了,中國社會制度方面的其他一些問題,都不難解決。
全面逆轉中國發展方向的,是1953至1958年年以"社會主義改造"為名和1957年以"反右派"為名的兩個運動。二者相輔相成。前者是針對所有制的,是模仿"聯共黨史"第11章和第12章的模式,決定通過集體化,國有化,計畫化,達到消滅私有制和市場經濟的目的。後者是中共根據毛澤東的意志,由中共中央整風反右領導小組組長鄧小平指揮,在全國五百萬名知識份子中,打出了五十五萬"右派份子。 "這兩個運動是中共執政歷史上的轉捩點,開闢了與民主與法制背道而馳之路。
走上了這條自稱為"社會主義"的路,就消滅了市場,消滅了"耕者有其田,也消滅了自由,同時也斷送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許多好的傳統。面對建設,這種"社會主義"乏善可陳,只能把老百姓維持在"少數人餓死,多數人餓而不死"的水平上。在毛澤東時代,有了城市戶口,才能擁有憑證消費的保障,比如上海和北京的居民,憑證消費的限額大約是每天將近一斤糧,三天大約能吃一兩肉,每年大約能買做一套衣服的布;對佔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村居民,包括被迫" 自願"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黨和國家愛莫能助,大家只能"自力更生"自生自滅。
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使得中國人不僅人人貧困,而且同一百多年以來實現現代化的夢想背道而馳,越離越遠。
毛澤東身後,他親自指定的接班人黨的主席華國鋒不得不如實宣布, "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這就是中國非改革不可的背景。
(二)-黨國領導當時開的藥方里沒有改革
出路何在?毛的前貼身警衛,黨的副主席的汪東興說,凡是毛主席的決定,必須永遠執行,始終不渝。黨主席華國鋒也跟著他如是說。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內,威信最高的經濟權威,是陳雲。他三十年代就進入政治局,比鄧小平早了二十多年。他在延安就開始管經濟。毛髮動"大躍進"之前,陳是第一副總理,全國的經濟總管。毛嫌他太實事求是,叫他靠邊站。毛宣布自己是主帥,任命鄧小平為副帥,大煉鋼鐵,結果闖了禍。現在毛死了,陳雲給中國經濟開出來的藥方是"調整"糾正比例失調。
這是陳雲實踐經驗的結晶。大躍進"餓死了幾千萬農民, 1962年就是靠陳雲"調整"糧食,鋼鐵等生產指標,才得以收拾殘局。陳雲反對黨的瞎指揮,但不反對黨的領導。從政治上的一黨領導,到經濟上的全盤公有化計畫化,糧棉油的統購統銷,陳雲不但不反對,而且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制度。改掉毛的這一套,等於改掉陳雲自己。
對陳雲的分析不能簡單化。他捍衛國有制,但不捍衛人民公社,他喜歡計畫經濟,但不喜歡不切實際的指標,他主張政府為主,但允許市場為輔(大集體,小自由" ) ;他認為經濟自由度應該像關在籠子裡的"鳥" ,但反對把它捏在手裡,他相信蘇聯老大哥,不相信西方帝國主義;在"自力更生" , "不吃進口糧"那個年代,他敢於挺身作證"我聽得毛主席說過,糧食是可以進口的,一句話,就把"進口糧"的修正主義性質,平反為毛澤東思想的合理要求;他維護共產黨的一元化領導,但對毛澤東破壞黨規黨法看不慣。這些,趙紫陽在回憶中都有記載,還歷史以公道。
另一位威望極高的元老,是鄧小平。鄧是毛的親信。因為毛指定劉少奇為唯一接班人,鄧在文革前才當了劉的助手。文革初,不瞭解底細的群眾把鄧和劉誤為一談,但毛心裏明白,沒有拿鄧跟劉一樣,往死裡打。毛晚年企圖整肅周恩來,鄧卻和周走到一起,這下子才失掉了毛的寵信。文革中鄧一再被貶黜"越批越香,這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也許,鄧小平能夠成為改革毛澤東體制的領導人?
但鄧小平當時開出來的藥方,也不是改革,而是"整頓。整頓,就是整頓企業,整頓領導班子,撤換不服從領導的幹部,以鐵腕落實既定的規章制度和組織紀律,以鐵腕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計畫。簡言之,不是改掉而是強化毛的體制。整頓是鄧小平的強項。文革後期,毛主席叫"四人幫"抓革命,叫鄧小平抓生產,鄧雖然不懂經濟,但用了"整頓"的手段,硬是把生產搞上去了。
鄧小平的特長是精明。他不糊塗,不迂闊。他心裏早就明白,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那一套也許無法挽救經濟的崩潰,也許必須轉而向市場經濟求救。但他自己不能冒"搞亂經濟 "的風險,更不能冒"反社會主義"的風險。畢竟,經濟不是他的所長,他是搞政治的,必須在政治上站穩腳跟。 1979年3月,他發表了被載入史冊的講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的領導,馬列毛的思想。這就是他的政治路線。一年後,他以全黨領袖的氣魄,發表了進一步籠罩八十年代的綱領"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他指點江山,講國際,講臺灣,重點是講現代化建設。怎麼現代化呢?讀一讀"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中那篇洋洋三十四頁的大文章就清楚了。鄧小平開的是四味藥:一,多快好省;二,安定團結;三,艱苦奮鬥;四,又紅又專。面對毛澤東死後扔下的爛攤子,鄧小平盡了一個政工人員的努力,他在加強領導,他在鼓舞士氣,但是直到1980年的年1月,他的八十年代的綱領裡沒有體制改革。
後來的歷史證明,改革就是改掉毛澤東的體制。不改革就只能在毛的體制裡翻觔斗,不改革是死路一條。但當時的黨國領導人,從華國鋒,汪東興到陳雲,鄧小平,在他們當時開出來的藥方里,都沒有改革。
(三) - 四川在探尋改革之路
探尋體制改革之路,怎麼改,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到底改什麼。
包括鄧小平和陳雲在內,當時誰都說不清楚什麼叫做"體制改革。 "在四川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之前,中央領導人中沒有人說得清楚(或者不願意說清楚)體制改革"應該改掉什麼,說來說去,無非"集中還是分散,分散還是集中。這裡有個風險的問題。
但是,四川想清楚了。不僅說了,而且動手了,穩穩噹噹開始做起來了。 1976年,四川開始放寬政策。 1978年起,由政策領域擴展到體制領域,進行了城鄉經濟體制改革試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是擴大農民自主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是擴大企業自主權。自主權,不像"領導權,所有權,計畫權"那樣耀眼刺耳,但也不像"積極性"那樣軟不足道。你要"積極性,給你幾塊錢獎金,就足以把你打發掉了。你說: "所有權,計畫權"自居正統的人非告你離經叛道不可。難道你不懂得"所有權"只姓"公" , "計畫權"只姓"國" , "領導權"只姓"黨"嗎?但"自主權"不硬不軟,明確,穩當,從這裡入手,可以解剖得很深入,也能夠把陣地守得很穩當。提出"農民自主權"和"企業自主權 " ,有個不言而喻的前提-把"農民"和"企業" (而不再是"黨"和"國家" )定位為城鄉經濟的主體。這也正是市場經濟的前提。擴大"農民"和"企業"的自主權,和縮小"黨"和"政府"的干預權,是百分之百的同義語。
1978 年,四川省委在第一書記趙紫陽主持下,作出了以擴大自主權為內容進行改革試點的決策。這是使改革進入經濟生活的實質性的一步,也是趙紫陽走上改革之路的起點。作為改革家,他的使命就是推動黨和國家向農民和企業讓步,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推動"經濟外的行政強制因素"向"經濟的主體"讓步。當時胡耀邦在平反的實踐中創造了"冤假錯案"等一組辭彙,趙紫陽也在讓步的實踐中創造了"鬆綁,放權,讓利,搞活"等一組辭彙,這些都是不見經傳但不脛而走的歷史性概念,令人沉思,令人回味。
四川人口全國第一,川北,川南,川西,川東,包括現在的重慶直轄市,包括民國時代的西康全省,都在其內,當時全國十億人,四川佔了一億。兩千年自流灌溉的歷史,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六十年代毛澤東把這裡確定為三線建設的大後方,使它成為高精尖軍事工業的大基地。大躍進" 時期的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是個看毛眼色行事,不顧百姓死活的人。 1959年至1961年年全國餓死三千萬到四千萬人,其中四川就死掉一千萬!毛的體制把四川整苦了,擴大農民和企業自主權使四川獲得新生。這當然不是領導者個人有回天之力,但無疑凝結著領導者的心血。 "要吃糧,找紫陽"的民謠,越出省界,傳到北京。
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趙紫陽穩穩噹噹搞經濟改革,同中共中央組織部長胡耀邦大刀闊斧平反冤假錯案,成為當時街談巷議中的兩個亮點。
- 關鍵字搜索:
-
趙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