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京港共治"要取代"港人治港"?

 2009-05-06 22: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香港中國銀行香港主權回歸已將近12年。12年來,香港無論在經濟、社會還是在政治領域都風雲不斷;在圍繞香港民主化和普選問題上的爭論,與其說是在香港民主派與特區政府之間的爭論,還不如說更多是在民主派與北中央政府之間的爭執。但12年來,還沒有人推翻"港人治港"理論並正式提出"京港共治"觀點,直到一位北京駐港機構的官員在內部刊物正式提出這一觀點。

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去年在中共中央黨校刊物發表文章,談到香港的管治力量在回歸後有重大變化。據他說,回歸後在一國兩制條件下有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包括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和各級公務員;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

曹二寶在文章中說,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穩定繁榮列為黨的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令中共這個全國執政黨在香港工作中的歷史方位發生了重大變化;簡單來說,管理好香港已成了中共及中共在港官員的重要工作及任務,他們作為一支管治力量將會合法、公開運作。

曹二寶的這篇文章發表於去年的中共黨校內部刊物。雖然目前並不知道這一去年發表的觀點為何在現在突然曝光,而且最早是通過哪個渠道曝光,但這一觀點曝光後,確實引起了香港媒體的極大震驚。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曹二寶的文章推翻了從鄧小平時代開始的"港人治港"的共識,而明確代之以"兩支管治隊伍"。從寬泛的意義上說,按照曹文的解釋,"港人治港"模式已逐漸為"京港共治"所替代,而這對於香港"一國兩制"的定位以及香港未來的前途都至關重要。

同時值得注意的,還有曹二寶作為中聯辦研究部部長的重要而敏感的身份。眾所周知,在北京的政治體系中,研究室主任是重要的智囊人物;曹二寶作為中聯辦研究部部長,顯然承擔了研究京港關係並向北京高層提出各種決策建議的重要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曹二寶去年發表的文章,即便只是以個人的名義,但也隱含了向北京高層進行政策建議的意味。

曹二寶的這一觀點被披露後,香港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表示,這意味著北京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實際控制已逐漸清晰化,"港人治港"模式已徹底破產。在這之前,李柱銘曾利用各種與西方官員交談的內部場合指出,今日的香港實際上存在兩個政府,一個在香港西環(即中聯辦所在地),一個在香港中環(即特區政府所在地);香港目前的情況是"西環指揮中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曹二寶文章風波發生後,無論是北京還是駐港中聯辦,都沒有正式出面予以回應。這到底是疏忽還是默認?十分耐人尋味。

凡是長期跟蹤觀察香港政情的人士都可發現,主權移交十二年來,"港人治港"的內涵正在逐漸縮小,而"京港共治"的意味則在逐漸增強;這其中的轉折點發生在二零零三年七月。在零三年七月之前,北京基本上遵循"港人治港"模式,在對香港內部事物問題上基本上不發表意見;但零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港人上街遊行使北京看到,香港蘊藏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和外部勢力的介入空間。因此,北京一方面實施經濟挺港措施,另一方面則開始逐漸介入香港事務,包括派遣各種身份的信息蒐集者進入香港,並在普選等港人關心的問題上直接做出否決決定。而曾蔭權零五年上任後,出於維護權力在內的各種考慮,也開始在許多問題上對北京言聽計從。

一些分析家認為,香港回歸中國後,在北京作為主權擁有者和香港特區政府治港職能之間,確實存在著許多模糊的空間;再加上幾年前香港經濟不景氣,亟需依靠大陸幫助,而大陸雖發展日新月異,但從本質上仍未擺脫威權政治色彩。因此,只要港人自身不確立定位,"港人治港"走向"京港共治",似乎是香港一個難以擺脫的宿命;關鍵是國際社會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利用各種機會實施對香港的監督。

作者:李華(香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DW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