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套現中國銀行類股 補自身窟窿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其它外資機構出售所持中國幾大銀行股份的決定表明,北京利用海外專業知識打造世界級銀行體系的戰略面臨著更大的麻煩。

自2005年以來,外資金融機構共向中國的銀行投資了250多億美元,這是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策劃的全盤交易的一部分。海外投資者將能夠進入中國的銀行業市場;作為回報,它們要教會中國的銀行如何盈利。

但這種合作的勁頭正在減弱。如今,外資銀行急於修復因全球金融危機而惡化的資產狀況,它們已開始兌現離場。

週三,美國銀行將所持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從19%以上減持至16.6%,通過配售方式拋售了56億股H股,套現28億美元。

李嘉誠與此同時,據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週三見到的合約細則和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香港富翁李嘉誠設立的一個基金會也正在配售20億股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可能至多籌集5.24億美元。李嘉誠基金會有限公司(Li Ka Shing Foundation)指出,該基金會仍持有30億股中國銀行股份,這是其長期持股的一部分,在很長時期內不會出售。

上週,瑞銀(UBS AG)以8.08億美元拋出了所持中國銀行全部1.3%的股份。

銀行業分析師認為,其它外資銀行也在計畫拋出所持股份,不過他們稱,此類減持不見得說明與中方合作夥伴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分析師說,美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關係一直很好。今年11月份,美國銀行以70億美元將所持建設銀行的股份提高了近一倍。

全球知名外資銀行的投資為中國的銀行在2005年至2006年期間到海外上市鋪平了道路。但三年的禁售期正紛紛結束。

大規模地減持也凸顯出中外銀行合夥關係所面臨的困難,原因是預期與現實並不一致,彼此都對對方的表現感到失望。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駐北京合夥人霍爾格·邁克里斯(Holger Michaelis)說,主要的失望之處在於技術幫助上,如風險控制體系。令中方銀行家常常感到不滿的是,具有豐富國際知識和經驗的外資顧問並不能解決本地的問題,因為他們不瞭解中國國內的情況。他說,這改變了中國銀行家對外資顧問能夠迅速解決問題的預期。

外資機構也對難以影響銀行業務和不能控股中國的銀行感到失望。多年來,海外戰略投資者一直期望能夠解除對外資持有中國銀行股份不得超過20%的規定,但至今仍沒有結果。

雙方經常還存在競爭。邁克里斯表示,即便起步不錯,中國銀行家心裏也總會懷疑是否應該相信這些戰略顧問們的話,因為他們同時也是覬覦同一個市場的競爭對手。 2007年中國銀行宣布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旗下私人銀行部門建立「獨家合作關係」,然後到後來也只是中國銀行啟動了自己的自營財富管理業務。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安聯保險(Allianz SE)和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合計持有著中國工商銀行7.3%的股權,禁售期將分別於今年4月和10月結束。蘇格蘭皇家銀行持有中國銀行8.3%的股份也將於今年12月解除禁售。

和許多西方同行不同,中資銀行相對較少涉足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資產或是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等機構發行的債券。因此儘管中國經濟開始放緩,中資銀行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時也有較強的實力。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外資售股套現不代表大舉撤資。他說,無庸置疑,外資銀行會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但他們會更專注於發展自身業務,而不是收購中資銀行股份。

並不是所有外資持股都面臨拋售。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ep N.V.)收購北京銀行16%股權的交易相當成功,該公司去年10月份表示打算將持股比例提高至20%。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銀行業分析師陳舜(Samuel Chen)表示,中國可能會鼓勵外商向小型地區銀行進行戰略投資。他說,較長期來看,沒有哪個公司領導層敢說他們能忽視這個市場。

直到5年前,外界都還認為中資銀行從技術角度上講已是資不抵債的了。但在政府耗費了約5,000億美元清理不良資產後,海外戰略投資者決定冒險一試。此後,中國四大商業銀行中的三家(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先後在海外上市。

當時外界認為海外投資者會持續持有這些股份。2005年,在回應有關政府向外資出售股份售價過低的批評時,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對記者表示,他們必須長期與我們共同努力。

當時中國認為海外投資者能夠幫助中資銀行提高管理標準,引進技術和專業知識,共同組建信用卡和財富管理等新的收費業務。當時一個最為緊迫的目標就是解決本地銀行體系的一個薄弱環節:風險治理。

與此同時,銀行業分析師們表示,中國監管部門正就西方金融機構能帶來什麼益處展開爭論,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動搖了這些金融機構的聲譽。羅蘭·貝格諮詢公司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北京合夥人康雁表示,中資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顯然在進行反思,什麼才是長期發展的最佳模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Jason Leow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