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身心首選"心靈之旅"
柳女士所說的"心靈之旅",正式稱謂應該叫"心理旅遊"。這是我國剛剛興起的一種新的旅遊方式--除了一同遊玩的組團成員外,身邊還多了一位或數位亦師亦友的心理醫生。大家在暢遊大自然中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醫生的疏導和調理。
北京一位長期從事心理旅遊研究的專家認為,與一般的旅遊方式相比,心理旅遊更加突出了心理康復的內容,可以給參與遊客帶來深度的身心放鬆。她說,不少人感到工作壓力大、生活顯得特別累,還不完全是體力透支所致而是沒有學會休息。一到週末或長假時間,就沒完沒了地打牌、聽音樂、看電視,甚至睡懶覺,這些看似放鬆的休閑活動,其實並非科學的休息方式。因為都市白領經常感受到的所謂疲勞大多屬於腦力疲勞或心理疲勞,而並非體力疲勞。因此,單純體力上的"休息"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疲勞感。"心理旅遊通過讓參與者適度參加戶外活動和鍛練,並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動、交流,使參與者的大腦在活動中得到放鬆、調整,這樣才可以解決腦力疲勞和心理煩累的問題。"這位專家說。
特定群體尤其適合參與
對於河南省開展心理旅遊活動的情況,鄭州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長蔣婧表示,他們目前正在著手對心理旅遊問題進行研究,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未來不久,他們會結合旅遊機構適時推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心理旅遊項目。
她說,心理旅遊不等同於一般的山水風光旅遊。因此,除了精心選擇旅遊景點外,還會有一些特別的安排:如風光優美的景區,有益於參與者開闊視野、頤養身心;交通等條件適當"艱苦"一些,有益於提高參與效果與熱情,讓整個旅程既不顯得單調又富有挑戰性,還有利於培養參與者之間的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遊還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如爬山比賽、心理遊戲、座談交流等,及時對情緒波動者進行心理疏導,並對其他成員進行必要的社交技巧訓練。"當然,疏導和訓練環節要隨機而動、不能過多,以免有人因情緒敏感而產生牴觸,或因旅途勞累而影響到旅遊放鬆的效果"。
蔣婧說,心理旅遊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心理學實質是"休閑旅遊+社交訓練+心理輔導"。因此,輕、中度精神抑鬱、焦慮、失眠者,因夫妻(或家庭)關係失和心情不佳,輕度自閉或有交流障礙者等,均可選擇參加心理旅遊。
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導恰到好處,參與者一般都會有較大的收穫。
提防旅途出現不良情緒
雖然鄭州目前還沒有從事心理旅遊項目的專門機構,但不少培訓或旅遊機構在其開展的暑期短訓營(夏令營)及部分主題游活動中已配備了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其作用與心理旅遊的心理疏導師相同。
心理旅遊近年來在北京、湖南、廣東等地均有開展,參與人數呈逐年上升勢頭,頗受特定群體的認可和好評。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鄭州不少旅遊機構對這一新興旅遊方式表示出了"濃厚興趣";八成以上白領人士認為,外出旅遊有利於擺脫抑鬱的生活環境,從而獲得心理學上"移情易性"的效果。
在鄭州高新區某軟體企業工作的柳女士,這次是在外地報名參加的心理旅遊,也是第一次參加類似活動。她認為,心理旅遊是個新生事物,不一定人人適合參加,但參加了肯定會有好處,"因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其實每個人都有需要心理疏導和撫慰的時候。對於感情或事業一時受挫、情緒產生波動者來說,心理旅遊就顯得尤為必要"。
但心理專家同時也提醒,十一長假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加上心理旅遊參與者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因此,心理旅遊的目的地最好是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開闊景區,不要選擇陰暗、恐怖、人群擁擠的景點,這樣可能加重參與者抑鬱、焦慮的情緒。"無論從組織者來說,還是從參與者來講,出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景點確定、行程安排、報名篩選、隨行人員分工等),要避免因旅途‘變故'而產生新的不良情緒。"蔣婧說。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新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