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童落難 產業結構待變

巴菲特有句名言:"當浪潮褪去時,才知道沙灘上誰沒穿衣服。"用來諷刺華爾街那些大搞金錢遊戲的人,這一波金融海嘯掀起滔天巨浪,有人修正他的話,這話變成"海嘯過後,沙灘上成了天體營。"

香港金鐘、中環一帶,每走幾步就有一家銀行,每天午休時候,街上到處可見典型銀行家打扮的從業人員,紛紛外出用餐。香港做為金融中心,金融業產值佔香港總產值近20%,這波金融海嘯浪頭一打來,以往總是衣著光鮮亮麗,過著豪奢生活的金童們,自然首當其衝。

裁員風起 大刀砍向主管

豐銀行繼9月裁員100人後,最近又宣布裁減450名員工,只見被迫離職的員工搬著紙箱、被媒體追訪的畫面,在電視上不斷播放。

才從港府財政司長辦公室卸下經濟顧問的郭國全說,至8月為止,香港整體失業率是3.2%,是近幾年來最低者,9月略升到3.4%。並沒有特別針對金融業統計失業率,就他所知,現在丟掉飯碗的金融從業人員,多半是高薪的主管。

中華旅行社總經理、臺灣陸委會駐香港事務局長楊家駿說,他知道大部分銀行已開始遇缺不補,去年銀行拚命找人,當時一些從歐美銀行離開的人才都跑到香港,這些高薪聘來的人,到香港租房子,集中在灣仔、金鐘、中環一帶,反正有公司付房租,造成租金上升。

節流瘦身 銀行淡出中環

因為香港本島的租金太貴,中環幾乎只容得下國際超級名店,例如一平方英尺即僅容雙腳站立的地方,在新中心的辦公大樓一坪約新台幣400萬元,以全港最高樓-太平洋國際金融中心(IFC)為例,一坪租金約台幣2.8萬元,足足是臺北101大樓的八到十倍。

因為精華區的辦公室租金行情貴,例如台資銀行有17家,券商有19家,目前台資銀行集中在租金稍稍便宜一些的九龍海港城,包括兆豐、玉山、彰銀及土銀,臺灣企銀也準備從中環移到此處。

歷經金融海嘯,曾任政府經濟顧問的郭國全說,香港的金融體系受到"有毒"(意指風險已引爆者)資產的影響小,雖然有部分銀行有狀況,但有毒資產只佔銀行總資產0.1%;香港本地的金融機構資本充足;未出現需要全額保障的情況。

但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劉佩瓊說,香港是要做為替中國服務的金融中心,最近卻出了問題,因為本來是該做商業銀行業務的,卻不安本分地做起投資銀行的生意,大量販售有問題的金融商品,政府的金融監理又未跟得上。

資金開放 保持高度流動

她認為,香港經歷金融海嘯,有兩件事一定要做,一是金融監理要重新整頓;二是產業結構要調整。協助中小企業轉型。

在香港待了六、七年的華南銀行香港分行經理劉聰隆,對香港的金融體系相當肯定。他說,香港做為金融中心值得學習有二點:一是資金仍自由進出,該做的金融監理還是會做。像是存款沒有分境內還是境外,外國人拿著護照就可以到香港銀行開戶存款,可是銀行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做得很好。

二是要求銀行保持高度的資金流動性,例如港府要求銀行一個月內的資金流動比率須達40%,遠高於臺灣要求的25%。

資金自由進出,加上港股沒有漲跌幅限制,讓港股容易大起大落。在金融海嘯之際,港府卻未打算收緊。郭國全說,愈自由開放的市場,資金進出的幅度也大,"走得快,回來得也快。"他如此預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