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歐巴馬為何能大獲全勝?
一覺醒來,黑人當選了美國總統!《紐約時報》報導用的標題字型之大,以前只有在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時才用過。雖有些誇張,但也確實反映出美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在一個黑人曾是奴隸、現只佔人口13%的國家,黑人候選人以壓倒多數的高票,成為世界最有權力的白宮主人;這標誌著,在美國,歷史遺留的種族問題,已不再是主導性的問題。雖然少數人仍對黑人有偏見,但作為一個整體,美國這次一億多人投票,表達出美國人民超越種族的接納、多元、慷慨、尊重的偉大胸懷,而在這個星球上,只有在美國,只有美國人,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它再次證明,美國是個給任何人機會的偉大國家;任何膚色的人,在這裡都有成功的可能!記得好像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曾感嘆過,說美國正在進行整個人類的偉大試驗,看多種族能否真正共存;美國成功了,才會給歐洲、以至世界做出榜樣。這次美國破天荒選出黑人總統,真像人類登上月球一樣,證明多族裔可以在一個星球上共存,美國人,尤其是美國白人,首先跨出了這一步,他們超越膚色,支持了一個非洲裔的後代,來代表美國。它更證明了,美國不是因為膚色、血緣、出生地而組成的國家,而是由價值的認同組成的心靈國度。不是"人以群分",也不是人以階級分,而是人以"價值""理念"分;共同的民主價值把三億美國人民凝聚成一個整體,不同的政治經濟理念又把美國人劃成兩大派,而絕對不是種族!
但歐巴馬的當選,也引起很多右派選民的擔憂,這位被稱為美國"最左的參議員",會不會把美國領向社會主義的左傾之路?或者說,這次歐巴馬高票當選,是否意味著美國人開始左傾,整個美國向左轉?
美國自從越戰結束以來,保守主義開始回潮,左翼勢力下降。但這次歐巴馬當選,並不是因為整個美國社會向左轉,而是因為歐巴馬在選戰中走"中間路線",向保守主義的市場經濟等理念傾斜,才贏得選舉。這次大選,關鍵議題是經濟,而歐巴馬放棄了傳統左翼的增稅、高福利等口號,反其道而行之,高喊減稅,並明確提出,只要年入25萬美元以下者,都可獲得減稅,95%的美國人都會獲得益處。這個減稅口號,比對手馬侃的減稅計畫顯得更清晰,更具誘惑力。而減稅,從來都是共和黨等保守主義的基本經濟理念。因此這次選戰,恰恰是歐巴馬高舉了保守派的減稅、重振經濟的旗幟,像當年英國布萊爾那樣走"第三條道路",才贏得了選舉。
現在關鍵看歐巴馬執政之後,是像當年克林頓那樣,真正走中間路線,削減福利,限制政府規模,兌現諾言,不再增稅,以平穩執政,並謀求連任;還是像卡特那樣(卡特當年也是大贏),走黨派的意識形態之路,結果導致經濟嚴重衰退,外交失利,做了一屆就大敗而去。而且歐巴馬的這次勝利,和卡特當年的局面確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次共和黨候選人馬侃的慘敗,有很多原因,關鍵有兩個客觀、兩個主觀因素。第一個客觀因素,是在大選投票之前一個多月,美國經濟突然大幅衰退,次貸危機爆發,股票慘跌(從最高期下跌近50%)。在美國二百多年歷史中,從來沒有大選前夕出現這種巨變。雖然有三十年代大蕭條,但也沒有距離選舉日這麼近。這對選民的心理影響極為重大。在出口民調中,經濟問題最被選民重視,多達49%,而其它反恐、伊拉克戰爭、全民健保等議題,都在10%以下(而上次大選,道德和反恐都超過經濟,成為主要議題)。因而在受到經濟衰退重創的中部關鍵州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西根,以及深受房價打擊的佛羅里達州等,歐巴馬都成為贏家(而上次大選,這些州多是布希獲勝)。
另一個客觀因素,是布希政府已兩屆八年,自然有執政包袱。而伊拉克戰爭的膠著狀態,美國內部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再加上左翼媒體嚴重妖魔化布希政府,八年來一直進行渲染性負面報導,導致現在執政的共和黨政府,幾乎成為馬侃的競選包袱,以至他採取與之"切割"的選戰策略。而這個策略顯然並沒有奏效;反而還傷害了共和黨基本盤的情感和激情。
在主觀因素上,馬侃主要輸在理念不清和年紀、口才、形象上。馬侃是共和黨內出名的邊緣派,動不動就和本黨作對,做些所謂"超黨派"的舉動。而這些舉動,主要來自馬侃的保守主義理念不清晰、不堅定。例如他是反對布希總統減稅計畫的唯一共和黨籍參議員,也跟著左翼喊地球過熱,要環保,對墨西哥等非法移民大量進入美國,也立場不堅定。正是這些理念不堅定,讓堅定的保守派不滿,甚至憤怒。導致他代表共和黨出線,保守派基本盤根本沒有激情,甚至有著名保守派組織 "反馬侃"的運動,說寧可失去白宮,也不可失去原則。馬侃之所以能在共和黨內出線,也與一些保守派知識份子的愚蠢有直接關係,他們認為要爭取中間選民,所以要找個最走中間道路的共和黨人。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共和黨人,在初選的時候不負責任,不出來投票,等到麥肯恩出線,後悔已經晚了。
馬侃之所以在三次總統候選人公開電視辯論會上,都輸給了歐巴馬,主要還不在於口才差,而是理念不清晰、不堅定,所以才無法理直氣壯,更無法抓到重點。因此,共和黨的選情,直到選了阿拉斯加的州長佩林做副手,才有了些士氣,共和黨支持者終於找到了一個支持馬侃的理由,因佩林在保守派理念上明顯比馬侃清晰、堅定。但副手的選擇,向來在大選中不具有決定性因素。
另一個主觀,或者說先天因素,是馬侃無論形象和口才,都完全輸給歐巴馬。馬侃已72歲,歐巴馬才47歲,整整相差一代。在今天的電視時代,馬侃的老態和歐巴馬的活力,對比非常明顯。在電視辯論會上,馬侃不斷翻帶去的本子,看講話大綱和一些數字,而歐巴馬一張紙都沒有拿。按理說,馬侃當過三十年參議員,美國大選那幾項關於稅收、福利、健保、社安基金、墮胎等問題,應該閉上眼睛都會記得。但馬侃實在太老了,他記不住那些數字了。但歐巴馬正當壯年,不僅記憶力好,還有天生的口才,講話有節奏、起伏和感染力;相形之下,馬侃則顯得笨拙、老套、老態。這次很多年輕人出來投票,他們本能地就會對具有同樣活力的歐巴馬好感。根據《紐約時報》公布的出口民調,在18到29歲這個年齡段的選民中,歐巴馬拿到了66%,馬侃只拿到31%,是所有年齡段中差距最大的。在女性票中,歐巴馬也以56%比43%大贏馬侃,這也和形象有關。
任何一個不抱偏見的觀察員,看了三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都會認為歐巴馬贏定了,不是他有多麼優秀,而是馬侃的表現太差,無論從理念的表達,還是口才,都遠在歐巴馬之下。如果再舉行三場電視辯論,那馬侃就不用參選了,歐巴馬躺著都能贏。這種情景,很像當年卡特對福特,當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推出非常平庸、老態、毫無個人特色和魅力的福特作為總統候選人時,其實那場選舉的勝負,在那個時刻就已決定了;所以在提名大會上,當後來做了總統的里根上臺致詞,以紳士的形象、堅定的理念,並時有幽默的機智發表講話、贏得萬眾歡呼之後,當時很多共和黨代表就知道,他們選錯了人。結果是福特慘敗。這次共和黨推出馬侃,幾乎就是重蹈覆轍。從歷史上來看,無論哪個個人的失敗,哪個政黨的失敗,哪個政府的失敗,都不是對手有多強,而是你自己有多笨。
但共和黨這次總統輸了,並未見得是壞事。因為馬侃上臺,明顯不會強力推行右派理念,不會給共和黨加什麼分。有人甚至說他對共和黨的破壞甚至可能會超過歐巴馬,因為歐巴馬的左傾可能會刺激人們更傾向共和黨的政策,而馬侃的不清不楚,只能導致人們對共和黨更反感。所以,樂觀的共和黨人認為,得靠一個卡特,才能出現我們的里根。
但無論怎麼說,誰做得不讓人民滿意,就下臺。無論哪個黨,長久執政都會弊端重重,都需要一次慘敗,來使它洗心革面。這,就是民主的偉大。權力,真正在人民手中!美國,在繼續給人類做著榜樣!
--寫於美國總統大選次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