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金融危機 勢須重振經濟道德

世界果真是平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波、雷曼兄弟破產,帶動世界股市跟著道瓊工業指數狂跌,紛傳銀行破產,各國無一倖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就在眼前,其影響之深與廣度,絕非上次亞洲金融風暴可比。

我們在此所謂的經濟道德觀察,不應在經濟結構之外,另外附加提供道德的觀點。它必須理解為對經濟本身的整體和對全部經濟論據的道德判斷。道德不是經濟之外的一些東西,而是獲知經濟科學的觀點和論據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觀察的起點,是經濟結構自身。

本屆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救經濟、刺激消費"一文發人深省,可做為觀察經濟結構、進行經濟道德論述的切入點。

一、救金融機構之理所當然。克魯曼認為增加預算救銀行,乃醫生之藥方,對預算赤字的疑慮應予擱置。關於這點我們只能接受,因為二房及AIG今天不救,明天就危及世界金融秩序,甚至世界貨幣制度之運作。這就是俗稱的"大到不能倒"。所以,美國政府救二房及AIG不救雷曼兄弟。

但是,我們接受救大金融機構,不代表我們接受企業愈大愈好,相反的,我們正好可藉機反省:一個有病的金融企業怎麼會長得這麼大。利用並購、財務槓桿、資本、技術及市場的壟斷所形成的成長,而不是以真實的績效來擴張規模,乃是飲鴆止渴的行為。關於這點熊彼德早有論述,因為它會創造貨幣抽象化的乘數效應及不實的價格。

二、虛擬世界的實體化問題。人類的經濟活動本來就有其將來性。金融危機的原因或許很多,但公認的罪魁禍首是華爾街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這些商品是信用擴張的代名詞,期貨市場的遊戲規則卻需要大量的貨幣才能成為贏家,和我們前面所問的問題一樣,一個有病的企業,為什麼會長得這麼大,大到非要破壞市場規則去救它不可。

這些衍生性商品本質上是將來性的,卻透過金融機構的高利追求而實體化。嚴重的是,它創造了與實體經濟活動脫鉤的價格,這種價格成為史密斯的心理預期及凱因斯貨幣流動陷阱概念的具體化。石油及大宗物資的價格如坐雲霄飛車一樣地起伏,使經濟實體不知所措,失業率的提升、停滯型通貨膨脹,成為經濟學家擔心的焦點。

三、如果我們將供給與需求視為經濟結構的一體兩面,理論上不會有經濟危機。因為人的生產是有限的,需求是無限,唯一的危機是生產力不足;但是,實際的人類經濟歷史呈現為繁榮、衰退、危機、停滯以及新的繁榮等週而復始的更替,我們不應將之稱為景氣循環而輕鬆帶過。

想想當今人類正處於科技發展的高峰,生產力之強,史無前例。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世界市場成倍擴大,金磚四國(均為大國)亮眼的經濟成長率,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將來性有著過於樂觀的期待,而做了過多的貨幣擴張,導致房市泡沫取代了科技泡沫。克魯曼以財政手段解決經濟危機,應有其道理。

四、傳統的經濟倫理教科書告訴我們,經濟活動是人之社會行為,追求私利應成就公益,而非破壞公益。政府的最大經濟任務是穩定物價及幣值。在經濟活動的實踐中,不該利用他人的無知及資訊的不公開而獲暴利,違反這些基本經濟倫理原則之經濟擴張行為,應該也是形成危機的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楊世雄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