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糧販子」已成為國家儲備糧主要提供者

 2008-07-28 04: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有人說:沒有他們,中國食市場不會如此繁榮。他們已成為國家儲備和企業商品糧源的主要提供者,目前從業人員超過100萬。

也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他們眼裡有的,永遠只是「利益」二字。

專家說:他們的存在「利大於弊」,但需要監管,需要設立准入門檻,目前確有囤積居奇現象。

農民說:他們有些神秘,一到賣糧的時候,他們就來了,收完糧就走;他們使勁壓我們的糧價,但從不欠我們錢。

……

「他們」是誰?

一直以來,在黑龍江省,他們被俗稱為「糧販子」,這一稱呼沿用至今。他們的正規職業名稱叫「糧食經紀人」。作為糧食流通體系鏈條的重要一環,人們對「糧販子」是又愛又恨。

誰是「糧販子」

糧販子「難堪重任」

「這是一個複雜的群體,從業人員成分比較複雜,經營方式和方法各有千秋,而且其中不少人是兼職做這行的。對目前我國糧食流通市場而言,他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6月28日上午,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某國家儲備庫主任向《中國經濟週刊》闡述其對糧食經紀人的看法。

近幾年,黑龍江省淨調出糧食量一直居全國之首,每年通過鐵路向省外發運的糧食都在200億公斤以上,並已發展成為國家五大糧食基地:中央儲備糧基地、銷區地方儲備糧源基地、平衡市場供需的採購基地、優質品牌糧基地和大型龍頭企業原料基地。

據瞭解,一直以來,黑龍江省都是中央和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的儲備糧基地,並隨著糧食出省量的增多,發展成為平衡市場供需的糧食採購基地和重要價格砝碼之一。而其所產的優質大豆、玉米、大米等也越來越被國人所喜愛。

上述儲備庫主任認為,從1978年我國糧食體制改革至今,30年裡,市場化的步伐可謂高歌猛進,其中最為搶眼的,是糧食經銷格局的變化,職業經紀人的應運而生,是糧食市場化最明顯的標誌。 30年後的今天,糧食已經成為關乎中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此時,糧食經紀人的純商業活動,也越來越變得「難堪重任」。 「因為糧食不是普通的商品,而經紀人的經營活動卻是純商業行為,這不免讓人擔心:目光只盯著‘利益’的糧食經紀人,怎麼可以‘操縱’一個國家的吃飯問題?」

糧販子在「壯大」

「東北大米好吃,地球人都知道!東北大米在北京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了80%,在南方市場同樣受青睞。」提起糧食,黑龍江省糧油貿易中心一位姓趙的工作人員語 氣充滿自豪。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黑龍江糧食市場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中國糧食價格的神經,而在流通領域中,糧食經紀人的作用舉足輕重。

6月25日,在鐵路集中搶運黑龍江糧食會戰近兩個月後,記者曾連線黑龍江農墾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方表示,由於今年南方糧食價格高及鐵路出臺集中發運政 策,目前下屬建三江農管局所屬各農場水稻基本銷售完。 2007年度,建三江地區水稻國有和民營企業收購約各佔一半,但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省外的糧食收購,基本上均是委託當地糧販子來完成的。種種 跡象表明,糧販子隊伍仍然在發展壯大。

「這種自發形成的糧販子隊伍越來越多,有的在向大的運輸物流公司發展。糧販子手裡有大量糧食,糧食經銷主動權越來越向他們傾斜。」上述儲備庫主任說。

尋找「糧販子」

近10天的採訪中,記者試圖近距離接觸「糧食經紀人」。但卻發現,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卻幾乎「難以實現」。

7月12日,記者踏上有著「北大倉」美譽的三江平原腹地。車窗外沃野千里,綠油油的莊稼一眼望不到邊,一派喜人的景象。

而面對此情此景,陪同記者的某縣領導卻高興不起來。 「即使豐收了,大量糧食也會囤積在大糧販子手中,這些人‘囤積居奇,待價而沽’。而這些是市場行為,人家(糧販子)是合法經營,我們有理由干預,卻沒有權力制止。」

隨即,記者向該領導瞭解「糧食經紀人」的情況。卻意外發現,這個群體成分比較複雜。

該領導稱:「原糧所有權流轉(糧食買賣流程)大致分四種形式,第一種:農戶——運輸戶——當地糧庫或加工廠,運輸戶大都是平來平走,只掙運費;第 二種:農戶——糧貿公司——加工廠;第三種:農戶——糧貿公司——糧庫,在一個或多個糧貿公司(產區與銷區)間流轉,糧貿公司掙取糧食差價;第四種:農戶 ——糧庫——糧貿公司——加工廠,在這一形式中,糧庫充當了糧販子角色。」

「糧販子」的分類

黑龍江省委黨校劉瑞華教授一直在關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劉瑞華向記者表示,在原糧所有權流轉過程中,運輸戶、糧貿公司、部分糧庫及糧食加工廠均充當了「糧販子」的角色,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

運輸型——有車輛、裝卸隊、化驗設備和儀器,以賺取運輸費用為主。這樣的糧販多是利用了農戶急於還貸的心裏,幫助農戶將糧食變現,收糧高峰過後轉作其他運輸生意。

代儲型——有倉儲條件,以儲為主,賺取倉儲費用。這樣的糧販利用農戶沒有倉儲條件、信息相對閉塞的弱點,分期分階段從農民手中購糧,若市場前景好自己也囤積一部分。

加工型——有加工設備、加工場地,有一定倉儲能力,如各個米業加工廠,根據市場行情,可直接買賣原糧。新糧上市搶先加工,賣個好價錢。

貿易型——以買賣原糧為主,在產區與銷區之間販賣,賺取利潤差價。眼下「以庫養庫」的糧庫也已加入其行列。如很多國營農場的糧貿科,成為原糧買賣的大戶,他們與銷區有長期的客戶關係,信息渠道廣泛,信譽也有保證。

7月10日,一知情人帶領記者來到黑龍江寶清城北國家糧食儲備庫附近的一個大院,院門上沒有任何企業標識。 「這是私人糧食收購點,像這麼大規模的收購點寶清縣有好幾個。」知情人透露。

記者一行以買糧為由進了大院,偌大的院子裡只看見兩個人,顯得有些冷清。該收購點有兩棟庫房,一個糧食烘乾車間。看門人打開其中一棟庫房,記者見 到八個倉庫個個堆滿了糧食。 「糧食有,年前院子裡都是,前些天賣了,現在糧價漲起來了,庫房裡的糧食老闆現在不一定賣。」看門人說。

7月12日上午,記者在富錦市見到了相似的情景。在緊鄰富錦站貨場的一個大院裡堆滿了成垛的糧食,有些糧食因遭雨淋而發霉,異味扑鼻,幾個人正在攤晒糧食。

「這些糧食是個人收購存放在這兒的,前些天已經拉走不少了。」看門人說。

而在貨場外鐵道線附近,同樣堆放著大批的糧食,高高聳立的紅色糧食烘乾塔在低矮的平房襯托下「格外扎眼」。同日下午,記者見到某糧食囤積點主人(該人被知情者指認為「糧食經紀人」),但在陌生人面前,該人矢口否認自己的身份,並快速離開。

隨後的採訪顯得更加耐人尋味,無論糧食部門工作人員還是普通百姓,對「糧販子」這個話題均心存「芥蒂」,或「諱莫如深」,不願多說。

「糧販子」自述

就在記者結束採訪將要離開黑龍江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記者認識了一個頗具實力的糧食經紀人,他的名字叫李繼紅(化名)。

李繼紅40歲左右,性格豪爽,說話粗聲大嗓,典型的東北男人形象。

「每年新糧上市,我都會親自到主產區收糧,糧販子要做大做強,得懂得分析並掌握市場行情,還得有一定關係,在糧食緊俏時能夠有渠道拿到糧食,這其中就有很 多奧秘。去年,黑龍江墾區大豆剛上市價格1.60多元,從日本2007年末的訂單中,我分析大豆肯定會漲價。於是,我從幾個農場分期在1.68元/斤、 1.80元/斤、1.95元/斤壓了一萬多噸大豆。果然,到今年2月份,大豆最高漲到近3元/斤,僅賣大豆就賺了個缽滿盆溢。」他很有成就感地說。

同時,他頗有體會地指出,「比起一些小的糧販子走村串戶,收百家糧,掙短途運費和每斤幾分錢的糧食差價,我要輕鬆得多。這麼多年收糧、賣糧,我手 中有幾個大的南方客戶,他們知道我的關係及能力,加之咱講信譽,每年他們都向我要糧,並將糧款直接打給我,這樣我的風險可以轉嫁出去。」

「還有就是,如果從農場集中大批量調糧來不及,我就在農村設點,收農民的散糧。收農民的糧也是有學問的,這幾年一些地方糧庫不敞口收糧了,一些偏遠鄉鎮農 民賣糧難,掌握這些信息,你設點或上門收購。一是盡量壓等級,二是掌握農民急於變現(急用錢)的心裏壓價。剛開始入行時,看到農民辛苦一年收那麼點糧食, 我也動了惻隱之心,但就這個行規,大家都這麼做,也就習慣了。」他直言不諱地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隨後,在李繼紅的引見下,記者又先後與幾個糧食經紀人進行了近距離接觸。

黑龍江綏化人李某,一家飼料加工廠的廠主。除正常生產飼料外,李某每年還根據市場行情販賣糧食。 「看市場行情,隨機性很強,若行情不好就不收糧。去年大豆行情好,我收的是大豆,前年我收的是水稻,什麼品種好我就收什麼。我從去年(2007 )10月份坐收大豆,從1.60元/斤一直收到2.00元/斤,共收了970噸,平均成本合到1.85元/斤。今年3月份,我分兩次以2.4元/斤和 2.5元/斤的價格賣給了當地加工廠和浙江糧商,掙了不少。」他說。

建三江一帶有名的種糧大戶於某,自稱「現代農民」。 2007年他種了1000多畝水稻,每畝水稻淨收益近300元,但他自己先不賣糧,而是以高出市場價近1分的價格收取周圍農戶的水稻。 「我種糧的同時還搞期貨交易,一直關注期貨市場行情。今年初,我收購周圍農戶水稻1000多噸,通過期貨交易掙了30多萬,加上現貨賣我自己的糧食,我掙 了近70萬元。」

「糧販子」的功與過

是「利」,還是「弊」?

「目前,糧食經紀人隊伍在不斷壯大,在政府部門作為政績而津津樂道的同時,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對此卻充滿憂慮。」劉瑞華教授分析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面對糧食產銷的矛盾、價差的誘惑及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各界對糧食經紀人的認識褒貶不一。

「糧販子的存在就是利大於弊,沒有糧販子哪有現在的糧食市場?現行糧食流通市場的主體恰恰是糧販子。」綏化市北林區某國家儲備庫主任對《中國經濟週刊》說。

關於「糧販子囤積居奇」的說法,綏化市財政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對《中國經濟週刊》表達了不同見解,「在糧食產區,中間環節的糧販子的存在,對緩解農 民賣糧難,加速糧食市場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去年新糧上市時糧價走低,很多糧販子沒有收糧,導致大量糧食壓在農民手中,政府只好啟動托市收購從農民手 中收糧。今年年初,由於市場發生變化,糧販子又加大了糧食收購力度,農民手中的糧食在短時間內便進入流通環節,極大地緩解了南方糧荒,穩定了糧食市場秩 序。」

該負責人對糧販子囤積糧食的現象表示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處於中間環節,囤積糧食的同時也承擔一定風險,他們對市場判斷不一定完全準確,2006年就有許多糧食企業積壓糧食賠錢了」。

該負責人還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糧販子也要分為產區和銷區來對待,產區的糧販子更重要的作用是緩解了農民賣糧難,加速了糧食流通;而銷區的糧販子由於資金雄厚,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加之銷區為糧食消費終端,他們往往更「有條件囤積居奇」。

記者採訪中發現,一些業內人士在肯定糧食經紀人積極作用的同時,卻不同程度地心存憂慮。

「數量巨大的糧食經紀人為追求利潤而存在,如同超載的羊群,不僅發生所謂‘羊群現象’,形成惡性競爭,更會引起糧食市場價格的過度波動,給國家調控糧食市 場帶來難度。」一位學界資深人士表示,「從經濟學角度說,當行業的利潤率低於社會平均利潤率時,經紀人的數量必然減少,在歐洲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全國的糧 食貿易商也就區區幾家,而我國高達100萬人,隨著農村發展水平的提高,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機制作用下,大糧商的地盤會逐漸擴大,小糧商受到擠壓將會退 出市場。」

「糧食經紀人本質上還是商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壓低農民收購價格,高價賣給糧食承儲或加工企業,賺取高額差價。這客觀上增多了糧食流通環節,並極易出 現糧價上漲的現象。而如果糧食經紀人制度不夠規範,那就會在部分地區產生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也就無從談起。」該人士擔憂地說。

「監管的盲區」

「根據1995年10月26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經紀人管理辦法》,要求從事糧食中介的糧食經紀人需申請、取得《糧食經紀人資格》。」黑龍江某市 糧食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但實際情況是,在黑龍江,儘管政府加大了對糧食經紀人的監督和管理,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糧販子既沒有收購資格證,又沒有在工商等部門辦理任何登記,從而形 成糧食監管的盲區。」

該工作人員表示,由於糧食經紀人沒有進行系統培訓和學習,不能及時瞭解掌握國家的糧食政策,他們只要能收得進、賣得出,而不按國家糧食收購政策, 也不問質量標準,收購時價格能低則低,造成國家的惠農政策執行不到位。同時,由於人員結構複雜,這些人的糧食專業知識普遍缺乏,甚至沒有任何檢化驗設備, 無法對糧質進行把關,不能實行優質優價,更有什者會把有害有毒、霉變糧食混進糧庫。

採訪中,一些種糧戶向記者反映,「有的糧食經紀人在收購活動中極力壓級壓價、短斤少兩,損害農民和收購企業的利益;有的使用假鈔欺騙農民,出現弄虛作假、騙買騙賣現象,誠信度較低。」

「從嚴格意義上講,現在大部分糧食經紀人是‘二道販子’,直接從事糧食收購,就近銷售給收儲企業、糧食經營者,賺取糧食差價,造成種糧的不如販糧的,導致國家為保護農民利益的一系列政策沒有落到實處。」一個大豆種植專業戶抱怨說。

對此,劉瑞華教授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具體的糧食經紀人管理制度和准入標準。 「必須通過縣級以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培訓、考核,內容為國家相關糧食政策、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及從事經濟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能等。合格後,向工商行 政管理部門申請,核准後發給《糧食經紀人資格證書》。」

劉瑞華認為,要明確糧食經紀人的市場中介性質,明確糧食經紀人與國家糧食經營者之間的關係,規範糧食經紀人行為,建立健全糧食經紀人長效管理機 制,把糧食經紀人納入糧食行政監管對象,確保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全社會糧食監管全覆蓋,杜絕監管盲區,更好地發揮糧食經紀人在糧食收購市場中的作用。

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刻不容緩」

黑龍江省委黨校教授劉瑞華

近來,世界範圍內主要糧食品種價格一路飆升,據世界銀行4月9日發表的研究報告,在過去3年裡,全球小麥價格上漲幅度高達181%,食品價格總體上漲83%。種種跡象表明已經出現了世界性糧食供應偏緊,糧食安全在全球聚焦。

全球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威脅來自世界市場範圍內供求機制作用的凸顯。供給和需求是市場上對立的兩股力量,共同作用於市場。一方面,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全球糧食總產量因嚴重自然災害而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世界人口增加,各國GDP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全球糧食消費量在增加。

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糧食消費從2005年到2006年增長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左右。供求不平衡導致了糧食短缺,增大了世界糧食市場的壓力。

而燃料乙醇的異軍突起消耗大量糧食資源,必然導致糧食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促使世界市場糧食供應緊張;同樣,利用菜籽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產和消費生物柴油,也會導致植物油料供應緊張。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據糧農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給世界糧食安全籠罩上陰影。

我國糧食流通體制存在缺陷

200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200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 施的意見》,我國進行了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理順糧食流通的運行機制,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在配置 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但2004年《意見》中第24條關於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是籠統的,僅限於在土地管理層面上,對不同區域、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宏觀環境變化缺少制度 安排,實踐中「計畫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轉變時,國家利益與地方企業利益產生衝突,地方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難以保障糧食安全目標。如地方糧食企業 壓低收購價格,農民利益難以保障,影響種糧積極性,更有什者部分企業違規操作,出現國家糧庫虧庫現象,直接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但是對違規者的處置缺少相 關法律依據。

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建立糧食安全預警機制和保障系統是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體系的重要內容。生產環節、流通環節政策要對稱,產區、銷區政策要對稱,政府、企業信息要對稱,而目前上述內容在宏觀層面缺少規範。

盡快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保障糧食安全,應準確定位糧食安全保障目標,目標體系要涵蓋糧食自給率、播種面積、國庫存糧數量、風險評估等指標。

事實上,促進糧食生產是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必須盡快建立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障機制,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不降低,底線是種糧不虧本。應調動各方力 量,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職能的作用,避免農民賣糧食難、糧食價格偏低導致農民生產虧損,進而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今年國家啟動了最低收購政策,水稻收購中 的托市舉措讓農民安心,但是收購中間的政策調整讓農民鬧心,要維持政策的穩定性。

地方糧食企業承擔著國糧散儲任務,尤其是地方中儲糧大戶,應定期給修繕基礎設施,確保儲糧的安全性;同時設立國儲庫定期核查制度,監督庫存的數量質量,對擅自銷售陳化糧、挪用銷售款、套取補貼等違規、違法等問題給予嚴肅處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

此外,應加緊設立糧食安全保障系統的監督機制,如保衛糧價、保障耕地面積、扶植大型糧食企業、完善市場交易方式等。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