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近憂與遠慮

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政府和學者們對於經濟的整體判斷是相當樂觀的,所以經常聽到的是未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中國經濟將會如何如何,而對眼前的困難和難題卻並未感到莫大的憂慮。

從2007年年底開始,有關經濟的近憂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先是對經濟過熱或過快增長以及流動性過剩的擔憂,到2008年上半年,對於流動性過剩的擔憂已經轉變為對通貨膨脹水平持續上升的擔憂。

這種擔憂當然是有根據的。統計局的威廉亚洲官网 統計,上半年中國GDP增長10.4%,比2007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首季度增長10.6%,環比回落0.7個百分點,比同鉞回落1.1個百分點;第二季度增長 10.1%,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比同期回落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也在回落。5月和6月,CPI比同期漲幅環比分別回落0.8個和0.6個百分點,CPI環比分別下降0.4%和0.2%。

GDP增長速度有所下降是符合政府宏觀調控意圖的,雖然全年GDP增長下降到8%的可能性不大,但力圖回歸到一位數的增長率,至少反映出中央政府不希望經濟過熱或過快增長的謹慎態度。根據分析和判斷,2008年全年GDP增長大致會在9%左右,否則不足以抵禦趨勢難降的通貨膨脹壓力。

雖然5、6月CPI略有下降,但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了7.9%,通脹總體水平依然偏高。政府當然希望經濟能夠長期保持9%以上的高增長和3%以下的低通脹和4%以下的低失業率,但是這畢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預期。從近兩年的實際情況看,過去十年裡經濟高速增長,而物價水平和工資水平均保持極其緩慢的微升狀態,實在是一種非常態。可以說,已經積聚很久的通貨膨脹壓力總要有一定程度的釋放。

中國的通貨膨脹當然不能說與外部世界毫無關係,但也絕非什麼"輸入型通貨膨脹",把通貨膨脹的成因推給美國等發達國家,與國際上有些人把中國說成是通貨膨脹的輸出國一樣荒唐。中國經濟的近憂至少還包括對出口貿易的過度依賴,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點依然是不斷上升和擴大的境內需求。

中國經濟的遠慮首先是能源危機,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而能源儲備、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長期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其次是創新能力,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如果在近十年裡不能在專利發明、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方面有重大轉變和突破,很可能會錯失最有利的躍升時機,中國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將會出現整體下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