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商人的眼淚還會流

溫家寶總理日前南巡中國第一外貿大省廣東,就如何應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外部需求收縮的嚴峻挑戰作新指示。溫家寶所提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意味著在珠三角投資的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的港臺中小企老闆,將面臨更嚴峻的轉型壓力,港台商人未來還會繼續流淚。

上月,臺灣商業週刊曾以"台商大逃亡"為封面報導,介紹2008年農曆年前,一群群在東莞投資設廠的台商拋下工廠與員工,"逃亡"返鄉。這些在過去被視為外商"投資天堂"投資的台商或其他外商,曾被視為鳳凰或會生蛋的"金雞",當地"筑巢引鳳",利用勞動力、土地、水電甚至免稅減稅等種種優惠吸引過來。如今,卻因投資環境的變化,恍如落湯雞,令人不勝唏噓。

台商拋下辛苦積攢的成百上千萬的資產,含淚撤離東莞。這不僅僅出現在東莞,也不僅僅限於台商,也包括更早前往當地投資的港商。不過,令港台商人夢碎的大批工廠倒閉,在廣東官員眼裡,卻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初步顯現"的好事;而事實上港台企業倒閉的數目,遠比商業週刊的報導更為"慘烈"。廣東省情調研中心月初發布的《2008廣東省情調查報告(2007年度)》(經濟形勢篇)顯示,07年度,廣東的中外合作企業減少超過四成。據統計,東莞約有3萬家企業,台資總數約8000家,07年就約有兩成的東莞台資企業消失了,即約有1600家台企倒閉。其中制鞋業更是"重災區",約1000家制鞋企業中就有200-300家倒閉;而廣州地區也有600家制鞋企業關閉。

珠三角大批外資企業倒閉,固然與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原燃料價格大幅飆升分不開,與廣東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更是直接相關。珠三角是中國內地最早實施對外開放的地區。開放之初,對外商可謂是唯恐不來,即使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也來者不拒。但隨著珠三角土地資源幾乎用盡,電力緊張,環保與維護勞工合理權益意識增強,當地亟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從溫家寳要求珠三角"著力打造世界先進位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區域中心"來看,更殘酷的淘汰還在後頭。

面對珠三角投資環境的蛻變,在當地投資設廠的港台商人,要嘛必須加快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素質,要嘛另覓其他適合的投資地區,"走得快,好世界"。市場經濟並不相信眼淚,坐等打救,只有死路一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俠客江湖行(鐘南海的一杯茶)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