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天文新發現 西佛星系藉碰撞 吃掉鄰近星系(圖)

 一個星系"吃掉"另一個星系,是引發星系中心的黑洞大量吞食物質的關鍵因素?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仁良,透過特大天線陣列(VLA)電波望遠鏡觀測發現,透過星系的氫氣影像差異性比較,觀察到二十五個西佛星系幾乎都有與鄰近星系"互吃"的現象。
林仁良昨日於臺、美兩地同時宣布這項重大發現,其花費八年研究的兩篇論文也發表於本月的《天文物理期刊》中。
他指出,有一種星系稱之為"西佛星系",它的核心非常亮,比整個星系都亮。天文學家發現,要讓它這麼亮有兩個條件,一是有超大質量的黑洞,二是有大量的氣體,亮光就是因大量氣體被黑洞吸引後高速摩擦而產生。
至於目前人類所處的銀河系,雖然也有黑洞,但沒有氣體,屬於非活躍星系。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有些星系有大量氣體有些則否,天文學家始終在尋找答案。
這兩種星系透過一般可見光望遠鏡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林仁良透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特大天線陣列(VLA)電波望遠鏡卻發現,兩種星系的氫氣影像並不一樣,他觀察到的二十五個西佛星系幾乎都有與鄰近星系"互吃"的現象,而另外二十五個非活躍星系幾乎都沒有。
擾動氫氣氣流 吸引氣體掉入黑洞
"星系碰撞現象從宇宙一開始就有",林仁良說:"但我們的發現是,西佛星系因為與鄰近的非活躍星系碰撞,造成周圍氫氣氣流受到擾動,吸引氣體掉入星系的中心。"
他進一步解釋道,星系碰撞是因為彼此的引力,不是因為被誰的黑洞吸引,但氣體掉入西佛星系的中心後,卻會"餵養"黑洞,氣體不斷被吸進黑洞,高速摩擦造成千萬度的高溫,因此致使星系核發亮,因此造成與其他星系黑洞較為明顯的亮光。
過去星系碰撞論始終停留在紙上談兵層次,林仁良博士的氫氣研究成果,將是促進人類更瞭解西佛星系的一大關鍵里程。

本文留言

作者王萱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