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德之光華

《禮記•樂記》中說"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是指德是人的天性,樂是德之光華。音樂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義。因此古人非常注重音樂對人心的影響,以樂輔禮,以樂施政,"寓教於樂"的道德教化功能成為音樂的主要功用。

孔子尤其看重音樂實施的道德含義,說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治民安上莫善於禮。"認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樂之所以能為教,是因為樂的形式最為人民喜聞樂見。樂有音調,有節奏,有強烈的感染力,聞聲而心從,潤物細無聲。談樂不可能不涉及禮,樂是德之音,禮規範著人的思想行為。傳統文化中把樂和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禮樂文化體系。禮樂充盈於天地,合於陰陽,通於鬼神,極其高遠深厚,規範著人類社會的一切。使人心向善,純化社會風氣,從而求得長治久安。

樂音種類很多,有不同的層次,只有合於道的音,才能稱為樂。悖逆天道原則的低級樂音,對人性的宣泄毫無節制,會引導人走向頹靡或暴戾的極端,最終毀滅人性,是亡國之音。而高層次的樂音是天道的體現,使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的熏陶,涵養心性,是入德之門。

春秋時,魏文侯問子夏說:"古樂和今樂有什麼不同呢?"子夏回答:"古樂是黃帝、堯舜以來,聖賢相傳的雅樂,如黃帝之樂《咸池》,堯之樂《大章》、舜之樂《韶》,禹之樂《夏》等,節奏平和而莊重,富有寓意。君子聆聽到此,可以說出古樂的義理,以德敬天,思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的今樂,有些只能稱之為溺音。表演時行伍雜亂,姦聲濫溺,表現出滿足種種物慾的狂熱,使人聽後意志頹廢或驕橫,毫無內涵可言。多是昏君亂臣的作品,完全悖逆了德治的精神,有害於德,不能稱為樂。"

音樂中所蘊含的道德內涵,遠超音樂的本身,也是一個社會應具有的文化內涵。音樂的高雅低俗品位關乎時代風氣,反映著社會道德水準的高低和政治清明昏暗的程度。以君子之道作為主導的音樂,宣道治世,使人注重修身和促進社會繁榮。盛世之樂寬廣而祥和,使人們感受到社會的安定和諧。如上古時期的"堯舜之治",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人心的回歸向善,是眾生之福。

音樂的內容內涵是主要的,技能是次要的,演奏者的道德修養是首要的。自古以來的傑出音樂家都有較高的修養。如春秋時的師曠,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品行高潔,被後人尊為"樂聖"。他創作了《陽春》、《白雪》等清逸迥然、曲高和寡的雅樂。《白雪》其調屬商,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陽春》其調屬宮,取萬物之春,和風淡蕩之意。表達了君子的潔身自愛,胸無塵渣,追求美好理想的崇高品格和志向。諸侯們紛紛請他到各地演奏。師曠每次撫琴都儀錶端莊,以合乎禮節;用正心、正念以達到寧靜致遠,心身和一,與天地相和的境界。使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受到善的感化,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藝術的意境和境界,在於使人的思想受到感染而產生共鳴,以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水準,領悟蘊含和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義的更高境界,從而實現對天道的領悟而把握永恆。真正的藝術源於偉大的神傳文化。

今天,神韻藝術團的藝術家們以純善純美的表演將中國博大精深的神傳文化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使人們領悟到歷史、人生、生命、宇宙之諸多奧義與真諦,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博得了東西方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人們的一致感佩和讚嘆。在真相面前,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越來越多的世人覺醒了,堅定對"真、善、忍"的追求和嚮往,選擇了正義和善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