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德」二字說起(圖)
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敬重道德。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樣如此。因此,武術界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並讓武德成為武術的靈魂,把有無優秀的武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我今天就從"武"、"德"二字說起,為大家略微介紹一下武德。
"武"字由"止"、"戈"二字組成。按古代造字法中的"會意",它的意思是"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非以為殘而與縱之也"(見《漢書·武五子讚》)。可見武有御暴防身、止戈平亂、化解爭鬥、獲取和平之意。
據說"德"字在上古寫作"惪"、"悳",也就是上"直"下"心"。《說文解字》云:"惪,外得與人,內得與心也";"悳,正見也。"可見"德"字有正見,思想公正無私,在外利益世人、眾生;在內心境平和,祛除私心雜念之意。
"武"、"德"二字合起來作為一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兩千多年前。專門記載西週到春秋各諸侯國史事的典籍《國語》中,就已有了"有武德以羞正卿"(有武德的人能被選拔並勝任官員)的說法。
而對"武德" 一詞的最早具體釋意,則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中記載"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帶有具體內容的武德記載。古人說的"武有七德",即是從此而來。
還有的古書中雖然沒有使用"武德"這個詞,但也是有了"武德"之意義,如:《詩經·小雅·巧言》中說"無拳無勇,職為亂階。"這裡"拳"字是歷史典籍中最早出現的,指攻防格鬥軍事戰爭等武事;"勇"指勇力勇敢等品質精神,包涵一定的武德內容;
《漢書》中則載:"躬秉武節。"這裡的"武節"也就是武德之義。
隨著武術自身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武德不斷被習武者強調,併進一步具體化,如《拳經》中強調武者應具備"德、識、膽、力、功、藝、傳"等優點。這裡首要的 "德",就是指武德,含顧識大體,藝高而不驕橫,制人而不傷害等內容,指出學習武術是為了防身自衛,濟危扶弱,匡扶正義,除暴安民,保家衛國,而不是為了為非作歹。
過去許多武術家認為:武德兼含"尚武"與"崇德"兩個方面,尚武即崇尚武術,以武強身;崇德即以德養性,厚德載物,推崇公道,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等,武德的本質特徵就是仁、義、禮、智、信、勇。
有人說:習武之人,應以武德為重,所謂持之以莊,臨之以敬,接之以和,秉之以公,練之以勤,行之以義,存之以仁,歸之以忠,而切忌恃強逞能,做無意義之事。
還有的武林人士提出武有四德:心德、眼德、口德、手德,要求習武者做到"正心、誠意","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聽",格鬥時要做到"非困不發"、"點到為止"。
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實也在互相影響,道家的"為而不爭"、"柔則勝剛"、"曲則全",佛家的"忍辱精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等觀念也在很大成度上濡染著習武者與武德。
另外,"武德"一詞還被大唐高祖李淵作為自己的年號(西元618年-626年),能被作為年號使用的字、詞,都是古人認為非常吉祥、美好的,由此也可見古人對武德是多麼的推崇。
武德那豐富的具體內涵,深深的影響著習武者的心態、情感與思維模式。可以說武德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在武壇的縮影。
歲月悠悠,隨著 "成、住、壞、滅"的規律,歷史走到了共產紅朝統治中華大地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乎都被共產邪黨毀滅殆盡,武術界歷代傳承的武德也隨之沒落。例如,現在許多武校都只顧賺錢,嚴重敗壞了中華傳統武德。但是我相信,中華傳統文化定有復興的一天,那時習武者一定會從新重視武德的,故而作此文章。
武德資料附錄:
明代內家拳五不傳:心險者,好斗者,狂酒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不傳。
清代《武技書 初學條目》對習武者品行作了規定:學拳以德為先,恭敬謙遜,不與人爭,方為正人君子。學拳宜做正大之事,不可恃藝為非,以致損行敗德,辱身喪命。
《昆吾劍箴言》中有慎擇門徒的具體標準:人品不端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人無恆心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文武不就者不傳,藉此求財者不傳,俗氣入骨者不傳,市井者不傳,拳腳行不傳。並認為:可傳之人不傳,失人;不可傳之人而傳,失劍。如認人不真,寧失人不失劍。
萇家拳《初學條目》云: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方是正人君子。學拳宜以涵養為本,舉動間要心平氣和,善意待人。
湘西苗拳收徒 "三教三不教"之戒:溫柔者教,好事者不教;知禮節重義者教,亡命之徒不教;誠實本份者教,好色貪杯者不教。
湖南巫家拳"三不教":狂妄之徒不教,輕浮之徒不教,忘恩負義之徒不教。
六合拳有"四不傳":一忤逆不孝者不傳,二貪財好色者不傳,三逞能欺人者不傳,四酒色之徒不傳;此外還有"三慎五戒"的規定:練藝要慎重,說話要慎重,比藝要慎重;一戒姦盜邪淫,二戒言無信實,三戒不仁不義,四戒以藝欺人,五戒藝不輕傳。
白鶴拳有"懍十戒":戒好鬥,戒好勝,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浮誇逞能,戒弄虛作假,戒挑撥離間,戒為非作歹。
《永春白鶴拳 拳譜》認為練拳要做到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意待人,善守其德。
《清稗類抄》曰:談元授道,貴乎擇人。近代的《武術須知》中要求弟子:愛國家、保國權;寧願謹,勿詐虞,寧迂拘,勿放恣;寧信義,重質樸等。
岳家拳 "四常六戒"之訓:常奉師,常守法,常精練,常提防;戒談人高下,戒妄動手足,戒貪淫美色,戒夜行不軌,戒助人為害,戒交遊姦邪。
少林有"煉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武術界的"八不打":指較藝中八個禁打的要害部位。"八不打"為:太陽為首,對正鎖口,中心兩壁,兩肋太極,海底撩陰,兩腎對心,尾閭縫府,兩耳扇風。
下面是一些有關武德的部分諺語、短語:
無德者不如無拳,德有餘者藝必精,德薄藝難高,敦厚功易深;
授拳先授德,學拳先學德,短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與之教;
徒弟技藝高,莫忘師父勞,嚴師出高徒,重道得真諦;
選賢徒,始敢放心傳功夫,寧可失傳,不可誤傳;
習武之人武德為先,武以德立,武以德先;
德為藝先,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未曾習武先習德;
武術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俠有義則正,武有德則成;
藝高者手下留情三分,口上留德七分 冤家宜解不宜結,得饒人處且饒人;
英雄不為利所動,善者不以惡語傷人,要在人世流千古,還在自己行的正;
強中還有強中手,勸君人前少誇口;功夫本為防身用,切忌逞強自出醜;
濟困驅邪扶正,莫爭高低短長;積善必有餘慶,積德百世流芳;
有武有德,藏而不露,俠腸義骨,濟世扶危,除貪劫忘,戒淫忌恨,而切忌恃強逞能,見利忘義;
退一步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
文以評心,武以觀德;
武以德顯,德以武彰;
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
以武健身,以德養性;
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
武以強身,德以育人;
凡事恭敬謙虛,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
文貴文風,武重武德;
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尚武崇德,強身養性;
技道並重,德藝雙修;
賢良秘授救危困,邪妄休傳害眾生;
不講武德,便是武賊;
武德兼修,法禮並重;
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
英名芳千秋,歹徒臭萬年;
禮以節人,武不犯禁;
絕技只對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功夫有限,仁者無敵;
練武要修德,煉功要按轍;
勇不滋亂,武不犯禁;
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
文武雙全,德藝雙馨;
煉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
大武不兵,真武非斗;
一時強弱在於力,萬古勝負在於理;
拳腳小功夫,容人大功夫;
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
習武重德,尚德不尚力;
恃才者終以才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恃勢者終以勢敗。
- 關鍵字搜索:
-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