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開啟第三次國共合作,此次吳伯雄首度以臺灣執政黨領導人身份,與共產黨領導人對話,可說成就第三次國共合作的高峰。但盱衡過去兩次國共合作的先例,共產黨都在合作期間,汲取養分、迅速壯大,甚至導致國民黨的敗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國民黨領導人進退取舍間,實應記取歷史殷鑒。
来源:
首次聯俄容共 清黨決裂
第一次國共合作發生在一九二○年代,當時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時期。在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希望汲取俄國革命成功經驗,亦希望建立屬於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一九二三年一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上海會談後,發表聯合宣言,開始聯俄容共策略。一九二四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十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當時國民黨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都是共產黨員。
一九二四年五月建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國民黨人才,但包括林彪、徐向前等解放軍名將也出自黃埔軍校。
但在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鬥爭開展。一九二七年蔣介石與共黨決裂,開始進行"清黨",並於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寧漢正式分裂。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國民黨與共產黨進入兵戎相見的敵對狀態,不過日本開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軍事侵略,要求兩黨合作的呼聲抬頭,至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後,雙方結束敵對,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
再次合作 共軍壯大奪權
一九三七年二月至九月,國共兩黨代表先後舉行了六次談判。國民政府同意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承認陝甘寧邊區政府。共軍也在抗日過程中迅速壯大。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和共產黨又展開了奪權內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共產黨正式在北京建立新政權,變更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在十二月八日離開大陸,遷往臺北,兩岸進入長達近六十年的分治狀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國共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