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中國經濟垮不垮

2008,中國經濟垮不垮?

Lex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從最後一個數字看,2008本應帶來繁榮和好運。但中國股市投資者卻正在賠老本。自年初以來,上證綜合指數已下跌近三分之一,幾乎是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如果說對吉利數字的信心正在遭受考驗,那麼對於中國不受國外災難影響的信心又如何呢?

去年初,當全球市場開始殘殺時,中國股市仍在不斷飆升。如今,中國股價已重新與震盪聯繫在一起。美國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陷入困境,讓中國銀行類股遭到沈重拋售--例如,在5天時間內,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股價就下跌了20%。市值排名第二的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A股股價如今已低於其在香港股價。但更令人擔心的是,藍籌股、消費類股和大宗商品類股也在下跌。

這把問題指向了國內,中共政府似乎越來越擔心會對失去通脹的控制。從歷史上看,如果可以在物價上升與經濟增長之間做出選擇,中國會選擇後者,而不願冒社會動盪之險,特別是在奧運之年。但在過去兩週,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表示,通脹是"人民最關心的問題",並警告可能採取"有力"措施。現在,人們開始切實擔憂,中國會犧牲經濟增長,採取從緊的利率和銀行貸款規定。

另外,按照明年預期收益計算,上證綜合指數的市盈率仍有20倍。這一水平意味著仍有下跌空間,特別是考慮到大約10%的收益增幅預期。其他涵蓋中國海外上市股票的指數--例如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預期市盈率約為12倍。一些外國人也許會產生興趣,但只要發布一個表現疲弱的經濟指標,就可能激起另一波拋盤。


華爾街日報 溫家寶第二任期面臨巨大挑戰


  溫家寶上週日再次當選中國國務院總理一職,開始了第二個五年任期。不過,眼下擺在他面前卻是兩個巨大的挑戰:西藏問題以及國內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

  這兩點也成為週二記者招待會的熱點問題。在這個一年一度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堅定地捍衛了中共政府的社會及經濟政策,包括政府對西藏暴力事件的處理。他還再次重申,控制通貨膨脹仍是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記者招待會上,外國記者就西藏問題以及臺灣將於本週末舉行的總統選舉不斷向溫家寶發問。溫家寶則再次重申,中國願意與達賴喇嘛進行對話,但是指責達賴集團蓄意煽動西藏暴力事件。

  溫家寶在提到和達賴喇嘛進行對話時說:"我們說話是算數的,關鍵是要看他的行動。"

  溫家寶作出這一表態同時鄭重警告,達賴喇嘛必須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過去,達賴喇嘛曾經表示,他願意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但是雙方的協商總是因對西藏地域定義的分歧而陷入僵局。

  達賴喇嘛曾表示,他無力干涉近來發生的抗議事件。週二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敦促西藏人民譴責暴力行徑。他說,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將不再擔任西藏爭取自由運動的領袖。作為一位宗教人物、13世達賴喇嘛的轉世化身,他不可能不再擔任西藏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還是西藏流亡政府根據章程選出的領導人,不過最近幾年他基本處於半退休狀態,為流亡政府的總理擔任顧問。

  西藏流亡政府的發言人達布索南(Sonam N. Dagpo)稱,他預計達賴喇嘛不會因西藏暴力事件而辭去目前擔任的所有政治職務。他說,我們並沒有發動這些事件,這是對中國人殘忍做法的反抗。達賴喇嘛和其他西藏流亡政府官員已經要求國際社會對此次騷亂展開調查。

  與此同時,西藏一些地區的抗議活動週二仍在繼續。

  此外,溫家寶還向臺灣伸出了橄欖枝。他表示,要繼續加強兩岸的經貿關係。不過,他表示,臺灣人應該抵制週六與大選同時舉行的全民公投。此次公投將就臺灣是否應該以"臺灣"之名申請加入聯合國徵詢大眾的意見。

  溫家寶還重點強調了經濟問題。他說:"我曾經講過,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同時指出,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

  溫家寶承認,實現政府確定的4.8%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目標是不容易的。今年2月,中國CPI上漲8.7%。溫家寶指出,集中在食品價格方面(食品價格2月份上漲23%)的通貨膨脹對貧困人口的衝擊尤其大。

  考慮到這些壓力,溫家寶指出,中國經濟政策當前的方向不會改變,即控制國內通貨膨脹以及銀行貸款和投資的快速增長。在溫家寶結束會見幾個小時後,中國央行今年第二次上調了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以減少可用信貸資金,此舉將溫家寶的講話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此次的上調幅度為50個基點,上調後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5.5%。

  同時,溫家寶強調,中國領導人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走勢,以根據形勢的變化,"靈活、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他說,中國需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每年為1,000萬人解決就業問題。他知道這是個艱鉅的任務,而且今年國際、國內不可測因素很多,令決策變得很困難。

  溫家寶說:"我對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的經濟十分關注,而且深感憂慮。"美元貶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幾次降息以及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也是他擔憂的原因。他還說:"世界經濟的各種變化不可能不反映到中國經濟上來。"

  溫家寶還指出,中國人的思想應該變得更加靈活。他說:"要使每個人,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思想得到解放。"(作者 Ian Johnson / Andrew Batson)


美國或重蹈日本覆轍,中國汲取教訓度"最困難一年"

撰稿 顧蔚
路透社


路透香港3月19日電--一個原來看似不可能的噩夢,現在變得越來越真實,那就是美國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日本,陷入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泥淖.雖然美聯儲週二又大力減息75個基點,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相信,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已經難以力挽狂瀾.

聯儲不僅頻頻大幅降低利率,給市場注入流動性,還給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作擔保.布希政府早早拿出了刺激經濟的計畫,允諾給企業減稅並給老百姓寄去了退稅支票.但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認為,這些貨幣和財政政策未必會奏效,並稱美國和日本是"雙重泡沫麻煩"(double bubble trouble).因為美國現在面對的不是普通的經濟週期走下坡路,而是泡沫破滅後的衰退,一些常規藥已經愛莫能助.

美國經歷和90年代初的日本有驚人的類似.泡沫發生之前,兩國央行都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資金過度充裕,吹出資產泡沫.兩國出現問題的行業也相當一致,金融機構和房地產都是重災區,地產泡沫破滅後壞賬疊出,在金融系統引起了連鎖反應.之後這兩個行業又互相作用,問題就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20年過去了,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仍然處在恢復期,日本股市只有1989年高峰期1/3的水準.

和美國上一次的泡沫相比,這一次泡沫要大得多,因此恢復期可能也要長的多.當年網路股雖然漲得比現在美國的房子更瘋狂,但高科技行業畢竟只是整體經濟中相對小的一個部分,佔美國國內經濟總額的13%.而這次出現問題的地產和信貸直接打壓的是房屋製造行業和美國消費者,而它們佔國內經濟總量的比例則高達78%之多,是當年的6倍.


事後諸葛亮

認為美國泡沫和日本不同的一個核心觀點是,美國政府不像日本政府,在泡沫破滅後還幫著掩蓋問題.而美國金融企業也不像他們的日本同行,因為它們在嚴格的監管之下,快速地把壞賬暴露出來.

美國官員雖然勇於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但隨著利率降到了2.25%,負利率已經出現,美聯儲手裡可用的武器也不多了.何況貨幣政策更多的是治標而不治本,對於美國經濟深層次的問題,譬如過度消費,出口不足,沒有根本性的幫助,通過財政政策一味刺激消費可能反而使得經濟更為不平衡.

美國企業也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麽透明.貝爾斯登(BSC.N: 行情)上週告訴投資者,2007年底每股資產還有84美元,週末就以2美元一股的價格把自己給賣了.美國這場危機背後暴露出的問題,與當年的安然頗為類似.交易員和投資銀行為了獲得相同的收益,就需要發揮更大的槓桿作用.當越來越少的資金可以撬動越來越多的資產時,資產價格的微小下跌,都會對本金造成巨大影響.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最近撰文指出,風險管理系統的設計太過簡單,有必要整個革新.其實無論是有諾貝爾得主掌舵的長期資本對沖基金的破產,賺錢機器安然的倒閉,或者是貝爾斯登,都一次又一次地反應了制度的失敗.美國監管者雖然在事後及時應對,做了不少亡羊補牢的工作,但出事前都和當年的日本政府一樣,表現得渾然不知,後知後覺.


最困難一年

日本和美國的經歷現實,問題愈早暴露就愈快獲得醫治,相對美國政府"快刀斬亂麻"式的積極應對,日本政府一直試圖掩蓋問題,直到泡沫破滅了2-3年後的1993年,才承認了這一點,但已經太晚了.零售和批發價格大幅下跌,日本進入通貨緊縮時代,當年2季度國內經濟下滑折合全年為2%.

日本政府當初的觀點是,日本政府的參與,意味著它的自由市場經濟帶有社會主義色彩,這使得它比傳統的自由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都要先進.這聽上去是否有點像中國?日本政府試圖救市,要求金融機構購買股票來救市.不良房屋貸款給銀行系統帶來大量壞賬,但銀行拚命掩飾它的存在.賣不出去的商品發給僱員們作為報酬,政府要求企業不得裁員,但這反而使得一些企業不堪重負而倒閉.

溫家寶總理說,今年可能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過度充裕的資金在中國吹起了一個大資產泡沫,內憂外患考驗政策制定者應對能力.至今他們的做法更多是日本式的.中國股市大跌後,中國證監會頻頻發行新基金,並要求基金公司保持一定倉位,但似乎於事無補,股市現在已經從高點跌了1/3.

中國的泡沫化程度和當年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語,但有必要提高警惕.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指出,所有的市場繁榮都是相似的,所有的泡沫破裂卻各有不同.每次繁榮過後,都伴隨著金融危機.屆時能否盡早從危機裡走出來,就看政策制定者的本領了.未雨綢繆,這應該是中國新任領導班子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