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倫敦的天際線讓世界驚艷(圖)
冬陽從三十米高的大跨距天藍色圓拱鋼骨玻璃頂棚灑進來,歐洲之星(EuroStar)高速火車的車身披上了一身金黃。穿著呢毛大衣的女子斜靠在月臺旁的香檳吧啜飲著暖暖的咖啡。已有一百四十年歲月的古典紅磚,正享受著人們欽慕的眼神。
十二月的倫敦,滿城爭說這個英國最美的車站 ── 聖潘克斯車站(St Pancras Station)她是連接英格蘭與歐洲大陸的歐洲之星新起點,經過七年整修、花費八億英鎊(約五百億元台幣),自去年十一月中旬正式重新啟用。穿過英吉利海峽,倫敦到巴黎的行車時間一舉縮短為兩小時十五分鐘,到布魯塞爾,更僅需一小時五十分。
不過,速度與美麗,只是聖潘克斯車站更新案最表面的意義。
這座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的車站,於一八六八年興建完成之際,正呼應了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的意氣風發。然而,歷史的驕傲也可能是一種負擔,上百年的鐵道系統,等於埋下了錯綜複雜的重重弊病。
用計畫與配套向前進步
過去歐洲之星高速鐵路英國段自開通以來,一直是以泰晤士河南岸的滑鐵盧車站(Waterloo Station)為起點,然而因為英國的鐵路建設一直沒有更新,所謂的高速列車進入英國後,就要被迫使用國內慢速鐵路網,到了倫敦周圍,車速更是大打折扣。
但隨著聖潘克斯車站的整修完工、搭配耗資六十八億英鎊(近四千三百億元台幣)橫貫倫敦地底的高速鐵路隧道開通,這個百年來最重大的交通建設,不但讓英國正式加入歐洲高鐵的版圖,也直接帶動了同一區域由英國當代最富盛名的建築師諾曼.佛斯特(Norman Forster)所規劃的國王十字區更新案(King`s Cross Regeneration)。
這個事關六十七英畝(相當於三十八個足球場大小)、原本是鐵道工業廢棄區的地段,可望在未來二十年內,藉由一連串的更新,為倫敦市中心,提供大量的商業、住宅與公共空間用地。
"我們要確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大眾交通運輸為基礎,""設計倫敦"(Design for London)總監畢夏(Peter Bishop)指出,倫敦將從現有的七百多萬人,在二十年之間再成長一百萬人。迫切要解決的,就是交通、居住、生活品質和就業議題。
"設計倫敦"是倫敦市長李文斯頓(KenLivingstone)一年前特別設立的單位,目的就是要集中倫敦所有都市設計的資源,廣納意見、運籌協調。
而"設計倫敦"機構的成立,一方面暗示著面對城市競爭的大局面,即使強壯如倫敦,也不敢不加緊腳步。另一方面,也見證了英國人注重計畫、強調全盤配套,與整體美觀的前瞻做法。
如火如荼地更新與翻轉
倫敦未來二十年的都市更新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往內,倫敦的心臟有國王十字區的再次翻轉;往外,倫敦的指尖正藉由"泰晤士河口計畫"(Thames Gateway Project)展開歐洲最大規模、綿延四十英哩(約六十四公里)的更新擴展。
為了從過去的工業之城、貿易之都,回應新世紀的知識經濟、創意服務需求,倫敦這個千年古城,再一次正在變身。
站在泰晤士河南岸、最受觀光客喜愛的泰德當代美術館(Tate Modern Museum)前往北眺,最惹眼的不是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而是一臺又一臺與天爭高的高架起重機。
兩千年的歷史、五百年未受戰火蹂躪,使倫敦深深刻印著珍貴的文化痕跡。過去,倫敦建築的總體格局以保持原有街區風貌為核心,很少允許在市區興建高樓,潛意識裡甚至是有著反對高樓建築的強烈色彩。
作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僅管紐約與東京的建築早已爭相往上竄,但倫敦始終有所保留。然而,是否能為金融業提供足夠的辦公大樓,畢竟攸關倫敦的領先地位,再加上看到近年來上海、杜拜一整片、一整片建築拔地而起的強悍氣勢,倫敦不免也開始心急了起來。
二○○○年上任的市長李文斯頓就一反過往,轉而支持倫敦的高樓建築計畫,對過去為了保護聖保羅大教堂到國會大廈一帶乾淨天際線的做法,也開始有了討論。為了舒緩辦公大樓的需求,倫敦公、私單位已有默契地放鬆市中心的開發控制標準,允許更多的高樓建築出現。
綠色環境將是城市的夢想
除了變高,倫敦也要變綠。
倫敦的大公園,向來是繁忙都會裡最令人流連的一道風景。若以市中心最熱鬧的皮卡迪裡廣場(PiccadillyCircus)為中心,方圓三英哩之內,就有大小公園八十處,整個綠地覆蓋市區的面積約四分之一。
"未來我們還將花上二、 三十年時間,把市中心零碎的濕地、綠地綴連起來,再加上市中心外圍的環城綠帶(green belt),"為了精密計算人均公共綠地、人均公園面積等自然地景分布,畢夏遞出一本專門探討東倫敦綠地網路的手冊,上面滿是該如何補救某些地區綠地缺乏的方法。
- 關鍵字搜索:
-
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