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狗冷壽司(圖)
布里斯托大學語言心理學博士 曾飈
臨近畢業,求職成為每個人的噩夢。
幾年前一個朋友要離開北京,戲稱被北京打敗。倫敦亦然。
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就是生存能力的證明,見面說自己拿著一份有工簽(Work Permit,工作許可)的活,簡直就是一種身份。
我的職業生涯宛如白紙一張,唯一一道痕是在2003年中關村一家雜誌,混了四份三年的撰稿人、記者和編輯。英國大學的媒體專業,近四年一直大熱,每週一《衛報》求職欄目是媒體版,成為自己每週必買報紙。在英國,每每自詡是一個自由撰稿人,常常引得英國人有些驚詫。
吃哪兒補哪兒
基於此,我也把記者當作自己未來可能的職業,起初嘗試過幾家英國大報,比如《衛報》,每次收到的回信,都是I am sorry打頭,或者沒幾眼就看到一個unfortunately,後來我就把郵箱給關了。
英國學制短,三年本科,碩士一年,博士三年,即使很多博士畢業,二十三四歲,遍地都是。我一個讀書十年的博士候選人,七分中文,三分英語,確實有些"微軟"。
廣東人把求職叫做"搵工",退後一步就是"搵食",世道如此,我也逐漸低頭。在媒體,自己頂多是一張三十歲中文舊報紙,比新鮮出爐的本科生,生猛不足。況且,從心理學轉到媒體,高調入行,直接拼英文,過於奢侈。於是轉戰幾家大媒體的中文部,自己拿著簡歷到跑過幾次,結果越跑越迷信,以至於把面試前吃的東西都要處心積慮一番,試圖將"吃哪補哪"哲學,拓展到幹啥吃啥,以求工食合一。
不過這也就是文科生的妄想而已。
忌口忌工
第一次去BBC中文部筆試,那個地段挺貴的,我吃了一個沙拉盒,結果順利過關。第二次是面試,我去了一家壽司店,內心裏想,BBC乃英媒,中文是遠東文字,這家賣日本壽司,韓國人開,中國字招牌,結合正緊,興奮之下,多喝了一杯朝日啤酒,結賬時候40多鎊,一咬牙,天意讓中文值錢,好兆頭。面試之後,面試官打電話給我說,面試回答問題,其實沒有必要那麼快。言外之意,大約是不要口不擇言,難道是酒精的作用?
剛入行要低調,道哥說的一點都沒錯。於是第二次去FT的中文部,天空低調地宛如天意,泰晤士河邊那麼多餐館,我就是一杯咖啡都不進去喝。最終走到一個路邊熱狗攤前,餓的嘴裡都有味道,就要了一個2鎊多的熱狗,黑人師傅問要什麼醬,我想了想說,免了,謝謝。實在油膩的不行了,跑到隔壁的泰坦藝術博物館,喝了一杯咖啡,冥冥之中又犯了忌諱。
先工後食,這是自然。而我兩次落敗,都是未工先食,本來逆向操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哪怕是2鎊一個的熱狗。既然如此,我打算下次有機會,就餓著肚子去。
和劉嘉玲傳緋聞的富商郭台銘講述自己第一筆訂單,當初幾乎走投無路,簽約之前,在那家公司樓下餓著肚子。事後他分析說"肚子餓的時候,決策的腦子比較清楚",但願。
- 關鍵字搜索:
-
熱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