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和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被稱作禮樂文明,禮或禮制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數千年文明史上一以貫之的要素,也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徵。

在古代中國,歷代政治家、思想家都對禮及其社會功能推崇備至。周代的政治家認為:"禮,國之干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一生力倡"禮治",主張"為國以禮"。漢唐以後的政治家極為推崇"禮"在治國安邦中的特殊作用,清儒阮元曾經指出:"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這概括了禮在古代中國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社會整合功能。

在夏、商、週三代,禮是一代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國典,是王朝統治者治理國家、維繫等級制社會秩序的準則、制度或規程。禮的社會功能在於定名分、別尊卑、明貴賤。

夏、商、週三代從浪渚文化繼承的古禮,既包括禮的文化精神、禮制的社會功能,也包括一些具體的禮器,如象徵王權軍事統帥的玉鉞、祭祀天地的玉琮、玉璧等;甚至連玉琮上那個表徵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系統的神人獸面紋,都被夏、商、周王朝全面繼承下來,成為三代禮樂文明的重要內涵。

中華禮樂文明自古一脈相承,而良渚文化社會中禮和禮制的系統性、規範化和制度化,更表明我們中華文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良諸文化時期已經誕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