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慢精神 成功的王道

在事事講求效率的時代,一個人的職涯發展,很難自外於這種氛圍。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幾年,聽到老同學又往上爬一級了,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感嘆千里馬沒有遇上伯樂。
成功焦慮症揮之不去
有30年工作資歷的研華科技人資副總經理尹德宇指出,臺灣社會過度強調年輕創業家成功的故事,誤導許多年輕人以為"成功是很容易的,職涯中的順境比逆境多。"

ok便利店教育訓練部資深經理周玉芝分析,相較於16年前她踏入社會的時空環境,現在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強烈,對"時間"的成本效益較為斤斤計較。再加上景氣不好,使他們在職場的每一步都必須戰戰兢兢。

也因此,現在年輕人對於升遷及成功議題,比職場前輩更為焦慮。

周玉芝進入職場這些年,從來不想和同學或同儕比較,只問自己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更好?她認為,"人比人"帶來的不一定是助力,反而是更大的壓力。

少年得志的故事,固然值得肯定,但尹德宇感慨,一般人很少去注意這些年輕坐大位者,在成功背後付出的努力,肯定是別人的好幾倍。

周玉芝也提醒,應該去追蹤這群年輕出頭者,究竟是禁得起時間考驗,還是一時的運氣而已。

畢竟,成功不該只是一時的,職涯發展比的不是誰跑的快,而是比誰的"氣"長!
操之過急的年輕世代
著有《寫給生存不安的年輕人》的山本真司,在新作《成功聚樂部》中指出,當今日本年輕人"活得太操之過急了",迫不及待期望30歲之前,就在職場開花結果。

山本真司大為不解,"其實20年後的40歲,再來想這些也不遲,"又不是45歲就要退休了!

他很感慨,年輕世代有如受了"成功詛咒症",強烈渴望比別人早一步成功,每天緊繃神經過日子,完全以金錢或職位高低,來衡量成功與否。

尹德宇就看過活生生的例子。一個32歲的年輕副理,對自己的升遷速度很不滿意,抱怨自己32歲了,只坐到副理的位子,索性辭去經營穩定的大公司工作,到一家新創立、根基還不穩的小公司當高階主管。

"太在意頭銜了!"尹德宇提出她對當今職場新世代的觀察。
炒短線 忽略長期能力培養
從前在hp任職時,尹德宇見過不少年紀很大的外國資深工程師,他們根本不在意是否挂副理、經理頭銜,只專注於本身的工程專業。尹德宇認為,在升遷上一味求快,有時候頭銜看似變大,其實位子愈坐愈小,路也愈走愈窄。

周玉芝說,工作7年後,她才當到ok便利店教育訓練部的主任,升遷速度不算太快。但是,一路從主任、副理,再升到經理,她從未想過職務、薪水問題,只在乎能力是否隨年資而提升。

因為,薪資和職位有時是"談出來的",不免有運氣成分,但能力卻是騙不了人的,是真正跟著自己,可以帶著走的。

山本真司認為,很多年輕人都成了"策略偏執狂",迷戀短期速成的技能,而忽略長期能力的培養,過度急於追逐成功,反而離成功更遙遠。

尹德宇說,"該你的終究是你的",在關心升遷的同時,應該反問自己,夠不夠努力?若有機會獲得提拔,到底準備好了沒?自己夠不夠格?
對學習缺乏耐性
"對成功的渴望太急迫,對進步的追求卻缺乏耐性",這是許多人資主管對當前年輕世代的觀察。

不少20、30世代的年輕人,以為跳槽是陞官捷徑,2、3年就換工作,彷彿成了家常便飯。但山本真司提醒,一個"學習和回饋"的週期,平均要5∼7年;太頻繁地跳槽,對專業技能的累積有害,不但無法建立個人戰功、為組織創造附加價值,更是履歷表上的一個污點。

周玉芝說,剛踏入社會的頭2年,都算是懵懵懂懂的階段,首先要把職場上一定要會的技能學起來。接下來的2∼3年,則是一邊將所學付出,一邊繼續學習。再來的2∼3年才是豐收階段。
想提前成功 唯有加倍努力
當然,也有人為了提早功成名就,而付出加倍的努力,逼迫自己快速成長。像是34歲就當上技嘉集團協理的曾祥傑,從年輕時就"求快",想贏過別人。所以,求學期間他就拚命累積工作經驗,還向主管爭取半工半讀的機會,報考台大機械研究所。

他坦言,像他這個年紀就能做到高階主管,是因為在求學時期,同學們還忙著聯誼或打網路遊戲時,他卻積極投入工作。他付出的努力一點也沒少,只是壓縮學習成長的時間而已。
不必一口氣衝向山峰
成功,應該是以永續成長為目標。一個階段的豐收後,再去尋找學習與挑戰的新目標,發揮自我無限的可能,在成長的階梯繼續往上爬,不斷進行成長的循環過程,讓人生成為永續經營的。

在惠普一路從supervisor晉升到vp的尹德宇說,即使當了經理、副總經理,還是有很多管理的基本功要養成,"學習是沒有終點的。"

周玉芝說,可惜的是,很多年輕人以短視近利的角度看待人生,缺乏終其一生持續成長的遠景,以至於滿腦子只想一步登天。

周玉芝說,若把職場中的升遷看作爬山,目標導向很強的人,可能選擇一口氣往上爬。但另一種登山者,則可能選擇一邊爬,一邊看風景,有時候坐下來喝杯茶,想想事情,嘗試不同的經驗。

成功,不一定要一口氣登頂,也可以慢慢享受爬山的過程,有時候慢慢走,反而可以看到更多風景。
把成功訂在40歲
把成功設定在30或35歲,未免失之太躁進。尹德宇說,現代人壽命延長,或許會工作到70歲才退休,職涯既然更長了,升遷也就不必一味求快。

山本真司認為,應該趁年輕把基本功練好,而把成功訂在40歲,也就是踏入社會後的20年。

在講求"速成"的時代,逆向思考職場中"慢"的哲學,有時反而能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不是在盲目競爭中迷失自我。

對準備求職的年輕人來說,很多過去的熱門行業,如今風光不再;但也有不少過去的冷門,以黑馬之姿,成為亮眼的新星。在尋找人生第一份工作之際,與其追逐眼前的熱門,不如思考哪裡有助於修煉基本功?

尹德宇指出,除了一些太離譜的行業或公司,其實社會到處都不乏修煉基本功的工作。勤業眾信副總經理鄭淑卿建議,新鮮人求職不要太挑剔、預設太多立場。
蹲馬步練好基本功
正因為社會變化太快,未來難以逆料,所以年輕人最要緊的是培養實力,無論什麼時代、環境如何改變都派得上用場,而非計較眼前一時的成敗。

山本真司提出幾項年輕人必練的職場基本功,包括極限力、努力的能力、學習力、接受力。
◆極限力
山本真司所謂"極限力"的鍛練,就是徹底將所有資源,全神貫注於某件事物或目標上,將雜念全部拋開,專心投入。就如知名廣告人、就是這樣公司創意總監黃文博所說,年輕人投入一項工作,就要有"做到死"、"拚命到死"的決心,才能有所成就。

◆努力的能力
山本真司所謂"努力的能力",就是不排斥基層工作,凡事認真盡心的態度。周玉芝認為,一個努力的人,會把工作上的小事,以放大鏡去看,將所有事情都視為大事,因為專業就是由無數小細節,點滴累積起來的。

◆學習力
尹德宇說,職場的"養成期"是無止境的;而鄭淑卿年輕時,更把學習看成工作的最大成就感所在。
周玉芝認為,當工作不順利時,就代表該學習的時機到了。年輕人要從挫折中,磨練更高超的學習能力。

◆ 接受能力
山本真司認為,具備各種能力之後,還要學習能坦然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接受能力"。

周玉芝說,生活和工作都難免有"非操之在我"的因素,對於這些不確定性,要學會接受,不讓它們成為阻礙成長的原因,將"接受能力"轉向正面思考的能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