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麵琵鷺名稱的由來
顧名思義,由於它的臉部是黑色的,嘴喙長且扁平,前端圓似琵琶狀,體型似鷺而得名。此學名是荷蘭鳥類學家Temminck 所命名。其英文名稱為:Black-faced Spoonbill,意思是黑色的臉-嘴像湯匙,它的飛行姿勢優雅,又有黑麵舞者之稱。黑麵琵鷺為朱鷺科的水鳥,朱鷺科全世界共有28種,分屬於朱鷺亞科及琵鷺亞科。琵鷺家族的成員是因其扁平如匙狀的長嘴,極似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琵鷺(Spoonbill)之名。
黑麵琵鷺的遷徙
黑麵琵鷺分布亞洲東部溫帶地區,屬東亞地區的特有鳥種,它的主要繁殖地大多在東北亞一帶,主要是在中國的松花江口和鴨綠江口,還有南韓的濟州島和北朝鮮及日本的九州。目前已知繁殖地為:北朝鮮、南韓西部海域之岩石小島。包括蝟島(Ui-do)、大甘島、Sogam-do、Rap-do、Unmu-do、德島、齊山島、玉島等島嶼;推測繁殖地為: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如長白山、興凱湖、三江平原、札龍、向海等地。它們每年秋季由北方飛往南方渡冬,至翌年春季再陸續飛返北方,其渡冬區包括香港、南中國、越南及臺灣等地,渡冬停留時間長達半年。
秋季黑麵琵鷺換好冬羽抵達臺灣,於臺南曾文溪口北岸海堤內停留,它們所選擇之棲息地為曾文溪口北岸七股海堤內三號閘門以東及二號閘門以北間之浮覆地(約280公頃),由於河海堤所圈圍之面積寬(827公頃),且沿堤防內側有頗深的潮溝,具良好之隔離作用,適合膽怯之水鳥長時間的棲息,它們偶而也會選擇鄰近干擾較少的魚 短時間的停留。
黑麵琵鷺的習性
它們在休息時通當是以單腳站立姿勢,便於緊急情形下之起飛,有些學者認為那是一種保持溫度的方式,因為一隻腳站立比兩隻腳站立還來的節省體力;休息時都迎著風向,將頭嘴埋入翼中以保暖,以避免逆風使羽毛張開而失溫。
黑麵琵鷺覓食並不用視覺,它的覓食方式是採取將嘴喙伸入水中左右掃動引起漩渦,並利用下嘴喙密佈的觸感神經感應水生物而捕食。捕到魚時必須是魚頭朝內,避免魚鯺撐開而刺傷;它們利用拋擲及魚掙扎的力量吞嚥,因為死魚無法吞嚥,所以它們是不吃死魚的。它們除了在魚 中覓食外,亦喜歡養殖池間不受干擾的堤岸,站在無水的短草區玩耍或覓食。它們每天會到附近的魚 覓食一、二次,以選擇廢棄或已清池且池中尚留淺水之魚 為主,偶而亦於海堤內之淺水潮溝中覓食
在臺灣臺南的曾文溪口附近有大面積的養殖池,以養殖虱目魚為主,漁民多於冬季來臨前收,成或將魚趕進俗稱『發仔溝』的越冬溝,再把魚 內的水放乾、曝晒。當魚 內的水尚未完全排乾之前,其淺水域中常留有大量的小魚蝦,這些非收成對象的魚蝦就成了黑麵琵鷺的美食佳餚了,換個角度來看,黑麵琵鷺還幫了漁民「清潔養殖池"的大忙!
當它們睡足了覺,也填飽了肚子後,剩下的閑暇時間,常可見它們相互理毛、玩耍或洗澡,偶而亦會相互爭奪站在至高點(如突出水面的蚵架),或玩弄蚵架上的繩子,極為有趣,但它們每次活動的時間都不超過一小時,活動後又開始休息。
族群現況
關於黑麵琵鷺在繁殖地的狀況,目前僅知於北朝鮮西部海域中的岩石小島,它們在陡峭的岩壁上筑巢,但在所知的繁殖區內其數量尚不及30只,因此我們推測一定有其他未發現的繁殖地。北朝鮮的族群相當安全,它們繁殖的小島已被劃定為保護區,接近這些小島是受到管制的。此外,在越南、香港的主要渡冬區亦皆已設置保護區。
黑麵琵鷺在臺灣屬冬候鳥,近年來在曾文溪口、蘭陽溪口、大肚溪口、客雅溪口、中港溪口、高屏溪口、鰲鼓海埔新生地、金門島、澎湖群島等地都有它們的記錄,根據香港生態系統顧問有限公司的調查,統計1997年冬季黑麵琵鷺在全世界分布的數量(參見表1),顯示曾文溪口目前的記錄已有高達298只族群量,在2002年時已有七百多隻,去年更高達九百多隻,約佔目前已知族群數的三分之二,是它們最主要的渡冬區。
- 關鍵字搜索:
- 認識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