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童話:野百合也有春天
6月16日,德國第12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攜「童話」現身。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品以摧枯拉朽之勢直線竄紅國際拍賣市場,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連創世界記錄,開價之高、漲幅之快令不少畫廊老闆、國際藏家乃至藝術家本人實有目眩神迷之感。但一些專家警告說,中國藝術市場虛火過盛,水分太大,缺乏必要的行業規範。當前的繁榮可能是畸形的繁榮。拍賣新寵
例如,兩年前,始辟亞洲當代藝術板塊的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的相關成交額不過區區2200萬美元,到了2006年,該市場份額已經成長9倍,突破1億9千萬美元。火箭升天般的增值神話始於2006年3 月的那場紐約春季拍賣,中國當代藝術專場的成交率高達94%,其中,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同志第120號》拍出了97萬多美元的天價。
目前,保持中國國內第一拍稱號的是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在保利公司2006年秋季拍賣會上,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元的價格被中國著名餐飲大亨——俏江南集團董事長張藍買走,刷新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記錄,這距陳丹青的《街頭劇院》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147.2萬美元創下的驕人業績僅只3個月時間。
在今年4月份落幕的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徐悲鴻的《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萬港幣成交,成為世界上最貴的中國油畫。之前3月底在紐約蘇富比舉行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中國當代藝術家們亦頗多斬獲,張曉剛的《血緣系列:三個同志》更以211萬美元成交,繼續維持其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地位;「玩世現實主義」代表岳敏君和「超寫實主義」代表冷軍跟隨其後,成為該專場的第二、三名。
拍賣市場的重錘追捧令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供求失衡現象愈演愈烈。甚至一些藝術院校畢業生的初出茅廬之作都已賣出上萬美元的高價。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改革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正在陸續完成從樓盤、股市到藝術市場的資本轉移。而油畫、裝置、雕塑等當代藝術品的迅速升值吸引了這部分投資者的注意力。
藝術童話
與此同時,迄今只以展示西方藝術作品為己任的外國畫廊也紛紛拓展中國項目。這在剛剛於6月13 日開幕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可見一斑。為了充分領略所有參展的中國藝術品,訪客們不得不比往年提早入場。
世界最大的巴塞爾藝博會是從2002年開始增設中國展區的,代表展商之一是瑞士人Lorenz Helbling創辦的上海香格納畫廊。他們今年為巴塞爾獻上的厚禮是上海籍藝術家周鐵海的巨幅「駱駝系列」。
另一個代表是自1997年起就與中國藝術家建立合作關係的麥勒畫廊,代理藝術家有艾未未、王興偉、謝南星、李鬆鬆、丁乙和李大方等人。在麥勒畫廊的幫助下,艾未未還為6月16日開幕的第12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創作大型作品。為此,艾未未將陸續帶領1001個中國公民奔赴卡塞爾,並「設置一種情景,讓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互相面對彼此的日常生活,並參與一次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盛典。」
麥勒畫廊這樣詮釋這件作品:「艾未未的實驗圍繞著個人的經驗、意識、知覺,以及整個過程中參與者的直接衝突和啟發展開。艾未未的這件作品取名為‘童話’,它將精確地記錄下它在卡塞爾的這段歷史。」
虛假繁榮
中國業界自然也在這場後現代的藝術圈地運動中不甘落後。90年代初,遍尋北京城還僅見5家畫廊的蹤影,如今已經增逾百家。中國嘉德、保利拍賣公司不久前還僅致力於傳統藝術品的拍賣,現在也和國際同行一樣,將目光投注於當代藝術市場。而中國政府提出的,截至2015年建立千家博物館的宏圖大志更是助長了這場新文化革命的火焰。
中國當代藝術家們正是市場興旺的直接受益人。他們開上了名車,住上了豪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然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勵他們的創作靈感呢?專家警告說,中國藝術市場虛火過盛,水分太大,缺乏必要的行業規範。一些藝術家也逐漸意識到,只有擺脫自產自銷的原始模式,將代理權交給值得信賴的畫廊,才能走出無暇創作的誤區。
但目前的狀況是:由於中國藝術市場起步較晚,剛剛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畫廊業正在建設之中,遠未進入繁榮階段,更沒有形成西方「畫廊」概念中完善的運作機制和行業規則。如此一來,原本屬於「二級市場」的拍賣行「越俎代庖」,擠佔了「一級市場」中畫廊的產品推介和市場定位功能。致使整個藝術市場處於一種角色錯位的混亂狀態之中。
另外,活躍在中國藝術市場上的投資者多為藝術鑑賞能力有限的新貴階層,他們對藝術品的濃厚興趣是出於經濟方面的嗅覺,參與藝術商品交易的目的是將其當作股票一樣短線炒作,謀取暴利,並不看重增值前景尚未明朗的畫廊中的畫家。為此,一些策展人和評論家認為,只有建立自由評論機制和公共資助機構,中國藝術市場才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來源: 德國之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t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