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大紅門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縣境天壽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域面積達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統稱十三陵,是中國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處遺址。
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這位皇帝雖在明代歷史上的名氣很大,卻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繼承法,用和平的手段當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強取豪奪爭得了天下。原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孫朱建文為合法繼承人,另外分封諸子為諸王。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繼任,是為建文皇帝。可是好景不長,他駐守北平的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也就是說以鏟除現任皇帝身邊的壞人為名,起兵推翻了他的統治,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勝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這便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
十三陵首陵---永樂帝后長陵祾恩門
永樂五年,皇后徐氏(開國名將徐達之女)死去,朱棣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禮部尚書及「江西派」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說的風水寶地。人死之後,選個好一點的地方埋葬,並請這方面的專家看看風水,這在中國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並興行起來了。
古代書籍《儀禮》上就有選擇喪葬地要看風水的記載,大意是說:「土壤有厚薄,水泉有深淺,故必須相地之可葬與否,而後經營之也。」從這句記載來看,這個時候的看風水,考慮的還主要是地下水位、地氣、土質等自然條件,是否關係到棺木、屍體能否較長時間保存的問題,並未涉及與子孫後代的關係。秦漢之後,隨著堪輿、相宅之風的盛行,開始摻進了許多迷信的成分。
這種迷信色彩的加重,使許多相信風水之說的人認為,墓地選址的好壞與吉凶,直接影響到現實人生,如果墓地風水好,會給子孫後代帶來運氣,否則就要倒霉,並使一家一族,甚至一國衰敗滅亡等等。這個時候,一套風水學理論已經形成,且著重在五大要素上,即:龍、穴、砂、水、向,又稱龍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各法均有自己的功能和規矩,如砂法泛指葬穴環衛諸山,隸屬來龍之主山,喻為君臣之道。「砂為臣道,垂頭伏行,布秀呈祥為佳。遠則為城廓,近則為案幾。八風以之而衛,水口以之而關。」 五要素中的水法至關重要,故有「以水證穴」、「以砂證穴」和「因形覓穴」之要領。
在古代龐大的視風相水隊伍中,有一位叫郭璞的高級知識份子,寫了一本具有經典性質的著作《葬書》,在書中將風水一說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書云:「三年尋龍,十年點穴」,言其事艱。又云:「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鐘處也。」而作為墓穴,能具備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等這些條件,就算是上上等的寶貴之地了。郭璞所云,有些神秘和玄的東西,外人一般難以看懂弄明,但也確有部分科學成份,一味將其視作封建迷信也是不合情理的。
拋開郭氏書中一些玄之又玄的具體細節,僅就所規範的大框架來看,其實就是指靠山臨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臨平原,視野開闊之地。不過這個條件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如前邊已提到的奉永樂皇帝旨意專為徐皇后選擇「吉壤」的廖均卿等人,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兩年時間,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幾處可供挑選的地方。
江西廖家那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風水大師家族,祖輩流傳,前後近千年,功業非凡,確實了得。據說當年一代風水大師廖均卿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皇帝姓朱,朱和豬同音,皇帝認為豬一旦進了屠戶的家,除伸長了脖子挨宰,別的沒有什麼好事,未能同意。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羊和豬本可以相安無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後卻偏偏有個村子叫「狼兒峪」,豬的旁邊有狼盯梢自然危險異常,也未被採用。再一處是京西的「燕家臺」,永樂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駕」是諧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
後來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繪圖給皇帝觀看,永樂認為景色雖好,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沒有子孫發展餘地,亦未能入選。直到永樂七年,廖均卿等人才又在京北昌平縣黃土山下選中陵地,並由朱棣親自察看後拍板決定下來,改黃土嶺為萬壽山,並在萬壽山下建造陵墓,名為長陵。以後子孫除個別情況外,凡登皇位者均在此建陵,直到大明帝國崩潰,以崇禎帝終結,共建陵園十三座,這便是後來人們看到的園寢。
十三陵神道上的麒麟
十三陵全景圖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十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