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中國保釣人士李義強 因抗議化工項目被廈門警方逮捕。
與李義強共同從事保釣運動的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成員張立昆對自由亞洲電臺說,反對興建廈門 px(對二甲苯)化工項目的保釣人士李義強已經被廈門海滄公安分局逮捕。記者打電話到海滄公安分局要求查證這一消息:
記者:「請問中國保釣人士李義強因抗議 px(對二甲苯)化工項目被你們警方逮捕,是嗎?」
海滄分局:「是的。」
記者:「抓他的名義是什麼呢?」
海滄分局:「我不清楚,我不是領導。」
張立昆說,李義強的妹妹李燕告訴他,李義強是6月2號上午被當地公安部門以非法組織集會和遊行的罪名拘留。7月2號正式逮捕,到現在還沒有起訴。李燕和家人在李義強被捕當日下午接到公安機關的通知,但至今還沒有獲准前往拘留所探視。張立昆說,李義強對中國的保釣運動做了很多事情:
張立昆:「03年大陸首航他參加了, 而且03年10月從廈門出海他是組織者之一,然後04年1月他又參加了也是組織者之一。他對大陸民間保釣事業是有很大貢獻的。」
今年5月底,一條廣為傳播的手機簡訊引起廈門市民的關注。這條簡訊說,翔鷺集團的 px(對二甲苯)工程已在廈門滄海區動工,而這種劇毒化工品意味著向廈門全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廈門人民以後的生活將在白血病和畸形兒的陰影中度過。該簡訊呼籲廈門市民6月1號到市政府請願,隨後發生數千民眾上街遊行,很快便有消息說當局要追查這次示威活動的「幕後黑手」。但張立昆認為,李義強根本不是什麼「幕後黑手」:
張立昆:「其實這件事情從某種角度說是一個好事情,是人民的環保意識在提高,這對目前提倡的和諧社會很有幫助。他們只是和平地在大街上散步表達自己的願望,就要抓人逮捕,這和和諧社會有很大的距離嘛。」
張立昆說,在遊行的那一天,李義強戴著一副象徵性的防毒面具,打著橫幅,走在隊伍前面,很顯眼,可能因此被警方認作遊行的組織者:
張立昆:「人的生命重要還是官員的政績重要?還是鈔票重要?這是很明顯的事情。不僅僅是廈門的人民,你問問廈門的官員,上屆組織遊行,說心裏話,你願意不願意把有劇毒的化工廠建在你家門?我不信他會說願意。」
張立昆認為,反對 px(對二甲苯)項目遊行是廈門老百姓的自發行為:
張立昆:「市委書記說,政協有105個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呼籲停建,而當地的市委書記說‘他們反對他們的,我們抓緊時間建。’明顯的罔顧民意嘛。」
張立昆呼籲廈門當局尊重民意,盡快釋放李義強,並立即停建 px(對二甲苯)項目。 来源:
與李義強共同從事保釣運動的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成員張立昆對自由亞洲電臺說,反對興建廈門 px(對二甲苯)化工項目的保釣人士李義強已經被廈門海滄公安分局逮捕。記者打電話到海滄公安分局要求查證這一消息:
記者:「請問中國保釣人士李義強因抗議 px(對二甲苯)化工項目被你們警方逮捕,是嗎?」
海滄分局:「是的。」
記者:「抓他的名義是什麼呢?」
海滄分局:「我不清楚,我不是領導。」
張立昆說,李義強的妹妹李燕告訴他,李義強是6月2號上午被當地公安部門以非法組織集會和遊行的罪名拘留。7月2號正式逮捕,到現在還沒有起訴。李燕和家人在李義強被捕當日下午接到公安機關的通知,但至今還沒有獲准前往拘留所探視。張立昆說,李義強對中國的保釣運動做了很多事情:
張立昆:「03年大陸首航他參加了, 而且03年10月從廈門出海他是組織者之一,然後04年1月他又參加了也是組織者之一。他對大陸民間保釣事業是有很大貢獻的。」
今年5月底,一條廣為傳播的手機簡訊引起廈門市民的關注。這條簡訊說,翔鷺集團的 px(對二甲苯)工程已在廈門滄海區動工,而這種劇毒化工品意味著向廈門全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廈門人民以後的生活將在白血病和畸形兒的陰影中度過。該簡訊呼籲廈門市民6月1號到市政府請願,隨後發生數千民眾上街遊行,很快便有消息說當局要追查這次示威活動的「幕後黑手」。但張立昆認為,李義強根本不是什麼「幕後黑手」:
張立昆:「其實這件事情從某種角度說是一個好事情,是人民的環保意識在提高,這對目前提倡的和諧社會很有幫助。他們只是和平地在大街上散步表達自己的願望,就要抓人逮捕,這和和諧社會有很大的距離嘛。」
張立昆說,在遊行的那一天,李義強戴著一副象徵性的防毒面具,打著橫幅,走在隊伍前面,很顯眼,可能因此被警方認作遊行的組織者:
張立昆:「人的生命重要還是官員的政績重要?還是鈔票重要?這是很明顯的事情。不僅僅是廈門的人民,你問問廈門的官員,上屆組織遊行,說心裏話,你願意不願意把有劇毒的化工廠建在你家門?我不信他會說願意。」
張立昆認為,反對 px(對二甲苯)項目遊行是廈門老百姓的自發行為:
張立昆:「市委書記說,政協有105個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呼籲停建,而當地的市委書記說‘他們反對他們的,我們抓緊時間建。’明顯的罔顧民意嘛。」
張立昆呼籲廈門當局尊重民意,盡快釋放李義強,並立即停建 px(對二甲苯)項目。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保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