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輔政 成康之治



周朝實行典型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分封建國制,把全國的土地分給各諸侯王, 用這種方式自上而下治理國家。周武王登位後,姬旦成為武王的助手。這時候,姬旦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 左右最得力的大臣。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公姬旦從小就孝敬父母,誠實忠厚,而且多才多藝,聰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愛。姬昌在世的時候,姬旦和他的哥哥武王姬發常在他的左右,幫助處理政務。

武王日夜操勞,得了重病。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並表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武王的病這才漸漸好了。

武王說:「為了確保周朝的國運不變,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國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我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覺得這裡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在洛邑進行測量,修建周都。武王還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下,進行整頓然後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時期,周朝頗有新興之氣。武王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姬旦,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成王當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應付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姬旦肩上,他理所當然承擔了攝政一職。然而受封在東方的管叔和蔡叔,對姬旦攝政很不滿意,心懷妒忌。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排三,姬旦行四,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姬旦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行五,但他支持管叔。於是他們散佈謠言,說姬旦「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動武庚一同起來反對姬旦,企圖奪權。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良好的大小方國響應。這對剛建國不久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沈重的打擊。如果不平息叛亂,周朝先世經營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於一旦。此時的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姬旦臨危不亂。他首先說服姜太公和召公,以求得內部眾人的支持。之後周公於第二年東征討伐管、蔡和武庚的叛亂。這場十分艱苦的戰爭持續了三年。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

蔡叔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不一樣。蔡叔死後,周公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姬旦又把他封到新蔡。討伐平定管、蔡之後,周公繼續向東進發,消滅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將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證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於是,周公就將這些地區分封給周王室中最可信賴的成員。

周公將長子伯禽,封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地區,建立了魯國。這次姜太公平定叛亂有功,封地非常大,「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建立了齊國。周公的同姓召公被封在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ji4(今北京一帶)。

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成王的弟弟唐叔封在從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晉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反對紂王,也反對武庚叛亂,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國。姬旦還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姬旦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安插在全國各個重要地方,這樣,周王室就處在安全的屏障之中。各諸侯國又在國內把一部分土地分賜給大夫,稱為採邑。

周公設立了龐大的國家機構。中央有太師、太保,輔助周王統治天下。並確認嫡長子的繼承權,不僅可以繼承財產,而且可以繼承政治地位。

周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異姓之間結婚不受限制,這樣,周天子和異姓諸侯之間,就可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緣聯繫。所以,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伯,稱異姓諸侯為甥舅。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經過十年努力,成王當政時,政令可以下達到各封國的官吏。周朝的統治鞏固了。

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製成了。這時成王已經長大,姬旦把政權交給成王,自己退居輔佐地位。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姬旦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新都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項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說的「制禮作樂」。

周成王執政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他諄諄告誡成王,教導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禮賢下士,治理好國家。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殫精竭慮。到了晚年,他回到自己了的封地。臨終前囑咐說:「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不離開成王。

周公死後,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姬旦葬在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那裡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姬旦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表示姬旦的功勞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未竟的事業。

成王執政後,能按照周公規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了發達。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

成王臨終時,擔心太子釗(zhao,招)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去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並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登位為康王。

康王繼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功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成康年間,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在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康王命令畢公寫作策書,讓民眾分別按村落居住,劃定周都郊外的境界,作為周都的屏衛,為此寫下《畢命》,記錄了畢公受命這件事。

此時天下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手工業、農業、商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西周此時處於盛世之時,可以說是西周的黃金時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