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五教授集體致信中央:新農村建設農民集體失語

 2007-07-08 13: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農民不是集體失語,而是被人強行代表了。)

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順口溜

「試點村吃肉,推進村喝湯,普及村淚汪汪」 

2007-07-05 11:10:51 南方新聞網

新農村建設:農民集體失語?

五教授上書中央 最高層兩次批示

中國農業大學五位教授調研發現,新農村建設戰略實施一年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顯著改善,但部分地區在建設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果能讓農民參與具體的政策制定和實施,將能有效地化解這些發展中的問題

舞台上一片歡騰。在新農村建設這部事關中國前途的歷史劇中,隨著劇情的深入,近半個中國啟動了新型合作醫療、4800萬名西部中小學生開始享受免費教育、2006年一年中國農民每人腰包裡多了300塊錢、沿海城市打造了一個個高檔的試點新村。

在八面風光之下,5位大學教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部歷史劇當之無愧的主角——中國9億農民,還沒有入戲,他們還不能適應幫助他們發家致富的種種政策,而那些已經入戲的人們似乎並不知道農民兄弟究竟需要什麼。

劇情的發展由三股力量推動,一股是知識份子和民間組織發起的新鄉村建設運動;一股是世界銀行等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的扶貧項目;第三股就是各個地方政府推動的新農村建設。前兩股是非正規部隊,後一股是新農村建設的王牌軍。

非正規部隊思路清晰,但缺乏資源,更存在合法性的問題,至今步履維艱。王牌軍手中資源豐富,但無法擺脫行政執行的路徑依賴,最終是「財政支農兩千億 農民受益毛毛雨」。三股力量都面臨挑戰,這部大戲如何才能完美演繹?

讓我們再一次睜大眼睛看看鄰國韓國吧!1970年代初的韓國與中國的當下非常相似。當時韓國政府也啟動了新農村建設運動,到1980年代中期,韓國農民的平均收入已經超過城市居民。韓國成功的關鍵是發揮了韓國農民的主體作用,專家和媒體也深入參與,最終形成了科學的組織實施、反饋、矯正和完善的運行機制,確保了韓國新農村建設運動的成功,並最終升華到新國家運動,建立了和諧文明的現代國家。

韓國的完善映襯出中國的不足,但畢竟中國新農村建設這部歷史劇才開了個頭,中央最高層作為這部劇的總導演也已經發現了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這部歷史劇的好戲還在後頭。

今年年初以來,一份摘編的文稿一直在各大部委之間傳閱。半月之前,一位國家領導人在這份並不起眼的新農村建設材料上做出批示。

這份材料是由中央政策研究室根據中國農業大學葉敬忠等五位教授呈送的報告摘編而成。五位教授向中央匯報,他們發現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與農民無法參與政策制定及實施有關。

這是國家領導人對五位教授上書的第二次批示。2006年11月中旬,另一位國家領導人已經對該報告予以批示,認為報告反映的內容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必須對報告反映的新情況抓緊研究。

一年前,新農村建設戰略正式開始實施,但在一個擁有世界22%的人口、耕地面積不足世界10%的國度,迅速改善農民生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央政府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投入巨額資金——2006年支持「三農」的資金達到3397億元,2007年又增加了520億元,達到3917億元。但是,葉敬忠等五位教授通過調研認為,農民成了這場盛宴的被動接受者。

「他們集體失語了。他們缺少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本來這台大戲他們是主角。」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敬忠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外部力量主導

在2006年,國家正式實施新農村建設戰略後,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的路上,出現了三股力量:一股是知識份子和民間組織發動的新鄉村建設運動;一股是世界銀行等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的扶貧、培訓農民等項目;第三股力量則是政府推動的新農村建設。

農民能否真正參與新農村建設,直接決定中國的未來 麥圈/圖

 這三股力量雖然殊途同歸,但彼此的意見並不一致。

  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路徑選擇上,很多學者認為新農村建設應該和城市化同步進行,解決「三農」問題,重點是通過城市化減少農民。有的學者對此卻表示憂慮——城市化可能帶來的是失業、貧民窟。

  而在發展的重點和次序上專家們也存在爭議。比如,應該優先發展經濟還是發展文化建設、應該發展「村容整潔」還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應該解決農村負債還是培育新型的農民。

  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多種模式:傳統鄉建運動中知識份子主導的新農村,以韓國、日本新村建設為模板的新農村,以華西村為模板的新農村甚至新村莊建設的新農村等。

  「新農村建設到底想幹什麼,可能有關方面也沒想清楚,所以各有各的做法。」6月24日,茅於軾在給南方週末記者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道。

  在查閱浩瀚的各種論述文章之後,葉敬忠,這位長期在農村調研的學者發現,雖然農民在理論上被一致認為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但是在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討論與行動中,聽到的幾乎都是來自於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等農村外部群體的主張和建議。

  另類新農村建設

  2006年初,國家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方針定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2006年5月至6月,葉敬忠帶領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在分別位於中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的四個省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新農村調查。

  他們調查統計發現,在什麼是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方面這一點上,46.8%的農民認為是生產發展,34.3%的農民認為是生活寬裕,4.7%的村民認為是鄉風文明,8%的村民認為是管理民主,僅有6.5%的農民認為是村容整潔。

  事實上,從2006年至今,各地新農村建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基礎設施建設——蓋房、修路,有些地區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但「絕大多數村莊的新農村建設處於籌備和擱置狀態,缺少實際的舉措」。

  2006年農業部頒發的《農業部關於實施「九大行動」意見》中,將新農村示範行動列為主要任務的第一條。但是,這種示範行動在實際操作中,卻與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違——缺乏普及意義。

  以試點村為例,調研組發現,一個縣試圖將扶貧村列為試點村,結果,項目報到省裡,硬是通不過。

  原來很多試點村主要選擇經濟條件好、有優秀的領導班子和紮實的群眾基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村落。其中,某縣的試點村選擇的是移民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為移民村本來就要投入資金建設房屋,「移民有上級撥款,一併解決了」。這些試點村的財政撥款有的甚至達到500萬元之巨。結果,移民村、文明村、旅遊村、生態村便成了這一輪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

  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農業部政策法規司的一位官員舉了一個例子:川西一個村莊改造,政府要求每家花四五萬元修一棟房子,房子建好了,又要求別墅化——修車庫。不過,他們發現最終豬圈、廁所都沒有修。

  「用這樣的標準、這樣的方法來建設試點村,對這些試點村而言,僅僅是錦上添花而已,更重要的是很容易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和農村社區之間的不平等,而且取得的經驗無法推廣。」葉敬忠說。

  葉敬忠在甘肅調研發現,很多家庭80%以上收入用於教育,「即使政府出資達到70%、農民出資30%,也建不成新農村」。

  一位國家級貧困縣的幹部向調查組介紹,如果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工作,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新農村建設,如果把新農村當成一個目標,他們離這個目標太遠了。顯然,對於全國超過6000億元負債的基層財政來說,新農村建設的藍圖異常遙遠。

  體制不順影響農民收益

  2004年,「三農」問題研究專家賀雪峰在一篇《當前農村政策調整過猛》的文章中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事實證明,此後3年間,尤其新農村建設鋪開之後,受到此前的農業政策調整的影響越來越大。

  最近,「三農」問題專家曹錦清在淮北、甘肅考察期間發現,在西部地區,鄉鎮一級已經開始無法運轉,在新農村建設中,這一級政府無法起到主導作用。而農村中,青壯年男性大量流出,留下老人、婦女、兒童。

  調研組在甘肅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民對新農村建設大多表示「知道一點」、「聽說過」,甚至有高達20.8%的農民根本沒聽說過新農村建設。

  根據調研,雖然有近47%的村民關注的是生產發展,但是,長期研究農村問題的賀雪峰認為,現在農業的產值越來越低。這已經不同於1978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時,當時農民的勞動付出和收入是成正比的。

  儘管如此,66.5%的村民認為,缺少資金投入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困難,其次是缺少技術、灌溉水利等農田基礎設施差、勞動力不足、銷售困難。對此,中央政府也果斷地逐年加大支持「三農」的支出——2003年為2144億元;2004年為2626億元;2005年為2975億元;2006年為3397億元;2007年為3917億。

  但是,這樣一條遞增的曲線中,農民最終獲益甚少。他們面對的是強勢的政府部門。有學者形容這是「財政支農兩千億,農民受益毛毛雨」。

  葉敬忠領導的調研組發現,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由於條塊分割。扶貧系統有扶貧的安排,水利系統有水利的安排,「中間沒有太多的監督,沒有過程的管理」。

  「現在的農業政策更多關注的是開始、結果,對實施過程監控很少,很難知道實施中是衝突還是合作。」葉敬忠說,「這不像國際上一些農村發展項目,有一個專門機構在監督、規劃、實施。」

  即便如此,要讓9億農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按照目前的行政體制,這種支農資金又不得不按照這種固有的渠道投放。

  這種路徑依賴,正如中國農業大學五位教授給中央領導的信件中所言,導致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資金,計畫中的建設資金受到條塊分割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統籌條塊資金的能力有限,影響了部分地區的新農村建設。

農民需要組織

  葉敬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此次調研中他從沒有這麼悲觀、又從沒有這麼欣慰過。「我的一個強烈感覺是村民對中央的政策充滿信心。」

  調研數據顯示,三成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5年內可以完成,半數的農民認為10年內可以完成,八成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可以在20年以內完成,很少一部分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需要20-50年,甚至50年以上。

  這種對新農村完成時間的樂觀預期甚至讓葉敬忠都有幾分驚訝。他們的調研組發現,絕大多數農民理解的新農村都是以建房子為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從電視屏幕上看到的新農村基本都是一排排整齊的新房,地方組織各村幹部到試點村去參觀考察回來講述的也是新房,甚至各地政府開展的建房、修路、改善村容村貌,更加固了農民認為新農村就是要建新房子的認識。

  「預期新農村建設完成的時間越短,這種潛在的失望就越大。」葉敬忠憂慮地說道。2006年11月初,葉敬忠和中國農業大學其他四位教授聯名向中央呈送了調研報告。10天後,這份報告就得到中央高層的批示。

  面對組織化程度薄弱的中國農民,這些為「三農」問題奔走呼籲的學者,更多地希望這些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能夠有一種組織化渠道以供意見表達。

  「政策制定的時候,必須要讓農民組織化,通過行業協會等參與進來,不光從經濟上,還要從政治上參與決策、影響決策。」農業部的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2007年6月24日,在茅於軾給南方週末記者的郵件中,這位78歲的老人一再強調,最重要的是改善基層政府的服務水平。「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一般要十年甚至更長。」

   [稿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週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