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保送 受權貴操縱
高考制度恢復以來,為中國培養不少優秀人才,注入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動力。多年來,中國當局對高考制度做過多次改革,力求其公平性,但高考制度仍受質疑和批評,其中,最受人詬病的是地域、配額不公平以及高考制度造成的僵化「應試教育」。
北京理工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楊東平在接受南方人物週刊訪問時指出,由於招生名額分配不同,造成不同地區的錄取分數和錄取率不同,因而演變出社會的特殊現象-「高考移民」和「假少數民族」,形成地域性的不均衡,例如外省市考生要進北京市或上海市的重點大學,錄取分數最低標準要比北京市或上海市的在地考生高許多。
其次是本地化傾向,1999年起研究型大學招生本地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像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招生三百多人(佔新生的20%左右),但在外省,有的只招二、三十人。
高考制度下的各種特殊政策也受到批評,例如各種加分、保送生,這個部分是個黑洞,只有少數權勢人物才能操縱,一般人都搞不清。「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這些人面前變成一句空話。
教育部門一再推動考試科目改革,也朝多元化入學,包括面試和保送等入學方式,但依然無法扭轉高考制度下的升學壓力和「應試教育」問題,戕害了青年學子的創造力和思考力。
教育界人士提出一些緩解升學壓力的構想。民間學者關於教改的構想,首先是「隔離」,設置兩道「防火牆」。一是阻隔高考壓力向初中、小學傳遞;取消所有的重點小學和重點初中,緩解小學和初中的擇校競爭。第二道「防火牆」是用「會考」評價高中教育,而不用高考錄取率評價學校,從而給高中學校減輕壓力,改變僵化的「應試教育」。但這個改革道路難上加難,到現在仍沒有具體成果。
- 關鍵字搜索:
-
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