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秘古代殿試過程(圖)

 2007-05-22 00:0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代內閣大學士吳式芬的考卷


開寶六年(973年)的一天,幾十名新科進士被帶到了講武殿,他們有幸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親切接見。

  在與這些國家選拔的人才交談中,太祖的和顏悅色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這批進士中兩人表現得才疏學淺,答非所問。太祖一怒之下,下令將二人開除,並問責貢舉二人的官員。恰巧又有落榜士子徐士廉擊登聞鼓(古代帝王為彰顯親民納諫形象,懸鼓於朝堂之外,允許臣民擊鼓直接反映問題),投訴考場不公。

  龍顏大怒。太祖當即命令整理落選考生名冊,表示擇日將親自閱卷。

  於是,195人得到了翻身的機會。他們重新考試,再加考詩賦。這次考試後,重新錄取進士26人,其他「五經」、「三禮」諸科共101人,都賜及第。徐士廉成功翻身,被錄為進士。

  自此以後,由國君親自面試考生成為了科舉考試的程序。

  這道程序被稱為殿試。皇帝親自出題,考核會試中選之人,最後由皇帝欽定排名。這樣,既是要區分個人的水平檔次,又要把矇混過關不學無術之人逮出來。

  不過,這樣一來,主考官推選出來的考生,往往容易被皇帝一票否決了。而皇帝覺得不錯的,往往又能迅速上位。

  宋神宗的時候,有一名黃裳士子,本來他殿試的卷子被考官們定為最差等。有趣的是,神宗跑考場去巡視了,又恰好看過黃裳的文章,當時就很欣賞,還順便背了幾句下來。

  然而在讀卷並確定名次的時候,神宗聽到的都不是黃裳的卷子,失望之下,乾脆開了金口:「朕以為黃裳的策論質量最高,怎麼他倒不在前列?」 還有板有眼地吟誦起他記得的那幾句來。皇上都說到這份上了,官員能做的就是趕緊找出卷子,然後遞給皇上,由皇上審查無誤後,宣布黃裳為狀元了。

  到了元代,殿試劃分一、二、三甲,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余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二、三甲。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

  其程序大體如下:試前須複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複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 ,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這些要求在一天內全部搞定。

  清代內閣大學士吳式芬保存了一份他當年殿試時候的考卷。吳式芬考試靠到40歲,終於「晚成大器」,成為吳氏家族中的第八位進士、第二個翰林。他保存了當年的殿試卷,十分完整。殿試卷長260厘米,寬44厘米,卷首鈐有清宣宗皇帝(愛新覺羅·文寧)御寶,卷末記有印卷官職位和姓名,卷面正文(楷書)88行,1951字,啟封署文「應殿試舉人臣吳式芬年叁拾柒歲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人由例監生應道光貳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道光拾伍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並開具三代宗親於後。批文顯示,吳式芬道光乙未年應殿試,並標記「第二甲第叁拾柒名字樣。」

  在這張卷宗中,人們看到了這位名士的答卷字跡雋秀,文筆犀利,論述精道,堪稱文章經典。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