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紅妝,江南婚嫁藝術

所謂"十里紅妝"是指舊時嫁女的場面。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來形容嫁妝的豐厚。舊俗在婚期的前一天,女家將置辦的奩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或"發嫁妝"。"鋪床"儘管不在婚姻六禮之列,但長期以來卻是漢族婚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富家嫁妝驚人,床、桌、器具、箱籠、被褥一應俱全,日常所需無所不包。發嫁妝的隊伍綿延數里,故稱"十里紅妝"。"發嫁妝"往往成為富貴大戶人家擺闊誇富的大遊行。

十里紅妝一方面表達了父母對女兒的拳拳愛意,以免女兒在夫家被輕視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紅妝也是家族富有、地位顯赫的一種炫耀。在古代,兩家聯姻,家與家的聯合較男女結合更被社會重視,婚姻只是被作為壯大親族、擴大權勢來考慮。寧紹一帶在明清時期是商賈官宦雲集之地,素有"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之說。商人雖然手握大量財富,但因"重農抑商"的習慣,政治地位向來不高,所以常常通過聯姻來結交士大夫,藉此來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賈之間常世代聯姻,以增強他們在商業活動中的競爭力。商人常鮮衣怒馬,選妓征歌,以炫耀於人,唯恐其財富不為人知。能引起萬人空巷及長久被人津津樂道的十里紅妝,最能擴大聯姻兩家的影響,提高兩家的社會地位。用現代的話講,十里紅妝是最好的商業廣告,所以,婚媾競尚奢華,動輒花費萬金來置辦"十里紅妝"。

 

據說大戶人家的嫁資,從細軟衣服開始,到房內器具應有盡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衣衫可穿到60歲,直到壽衣為止。除了臥房的用具,諸如案桌、方桌、茶几、古董架等應有盡有。其他日用品,單是桶缽一項,大大小小就有幾百件,馬桶(有"馬上能動",即生小孩的意思)是必不可少的。最為奇怪的,是連棺材都在裡面。

據晚清光緒時江南民間富裕人家的一份嫁妝清單記載,其中首飾有:金柿底、金珠寶簪、金珠寶鈿、金釵、金指環等二十五對之多;銀珠簪、銀鐲子、銀指環十多對。可見金銀在古時女子嫁妝中地位極其重要,而翡翠碧玉等也是很具中國特色的愛情證物。

這些嫁妝傢俱習慣上分為內房傢伙和外房傢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紅櫥、床前櫥、衣架、春凳、馬桶、子孫桶、梳妝臺之類放在內室的,都屬內房傢伙;畫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傢伙。從功能上來講,可分為生活起居類、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十里紅妝"有典故

關於"十里紅妝",有一段傳說。據說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擊下,亡命逃到寧紹平原一湖前,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幸得遇見一位浣紗村姑將他藏於水中,上覆白紗,方逃脫追殺。後來宋高宗傳旨遍尋"救駕"村姑未果,無奈之下,下旨特許寧紹平原女子出嫁時可享有半副鸞駕,半副鳳儀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轎,轎上可雕鸞畫鳳。傳說是真是假,難以求證,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轎和出嫁巡遊儀式的權利保留了下來,慢慢演變成"十里紅妝"。

所謂"十里",就是指送嫁隊伍綿延排列十餘裡,當然未必家家嫁女都能有如此排場,據資料記載,最長的送嫁隊伍長達12華里。

"紅妝"則指紅色的嫁妝傢俱和器皿,由於採用寧波、紹興特有的天然硃砂調和大漆做漆面,再貼上金箔,故而顯得紅火熱烈。這種"朱漆"浸染出來的江南紅,歷百年而不褪色。上世紀70年代初,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一件紅色漆碗。據專家考證,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用硃砂塗染的傢俱,距今已有 6000多年。這種朱紅傢俱經世代傳承,直至清末民初依然流行在寧紹平原一帶,並在數千年的歲月中演變成嫁女的紅妝文化和獨特的閨閣文化。
傢俱


舊時浙東女子出閣時,常陪有桌床器具、箱籠被褥等,。嫁妝傢俱的外表大多以硃砂塗染,硃砂即丹砂,化學名為硫化汞。畫家常以硃砂作印泥,顏 色千年不變。利用黃金可塑性強的特徵,打製成極薄的金箔,這是浙東傢俱一種重要的裝飾方法。黃金的色彩可以和紅色、綠色、黑色等不同顏色結合,仍不失其富 麗華貴之本色。紅色和金色更是把嫁妝傢俱裝飾得極致的喜慶熱烈和絢麗明快。

嫁妝傢俱這是女主人私人的財富,直接體現女性審美情趣,表現女性個性。紅妝傢俱的造型圓潤而空靈,簡約而委婉,線條變化富有女性韻味,洋溢著女性特有的氣息。

   

夾纈被

纈,中國最古老的"三纈"(絞纈、蠟纈、夾纈)之一,其歷史可上溯至東漢時期。古漢語裡的"纈"字,專指在絲織品上印染出圖案花樣。顧名思義,夾纈便是利用雕板在綢綿等物上夾染出預定的效果。唐代的夾纈色彩斑斕,極為盛行,不但詩人們屢屢詠及,甚至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們也多"穿"著夾纈織物。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復色夾纈為宮室專用,二度禁令民間流通,夾纈被迫趨向單色。進入元明後,工藝相對簡單的油紙鏤花印染風行中原,夾纈終湮滅於典籍,一般認為已經絕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夾纈被尚是溫州的婚嫁必備之物,在民間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冠以"方夾被"、"雙紗被"、"敲花被"、"大花被"等美麗稱謂;或憑圖案呼為"百子被"、"龍鳳被"、"狀元被"等。閨女一旦許下夫家,娘家必為她張羅夾被--挑個好日子紡紗、織布,然後送往染坊,夾上16方(或12方)寓意吉祥的藍白圖案。一些地區,如永強,甚至認為新婚夫婦若不蓋雙紗被,小家庭必將不和睦,或短壽夭折,或無兒子。而女方的娘家將不斷地被人埋怨:"嫁囡兒連一床雙紗被也沒有!"所以即便是最貧寒的人家,也要趕製一床單紗紡制的"單紗被"以備女兒出閣之用。另一些地區,如永嘉,則較為通融,常由男方出棉花,女方紡織成被,喚做"娶一個老婆,幾哩棉花,幾哩貯麻,幾哩財禮銀。"

染坊出來的夾纈為窄長條,取回家,裁成被子,圖案兩兩相向(前2幅頭朝上,後2幅頭朝下),以便抵足而眠的夫婦均能看到端端整整的"百子"。結婚那天,為了討彩,常用胭脂點染圖中人物唇部;或以紅色雙線繞被邊挑縫一匝。姐妹們邊弄胭脂、紅線,邊為新嫁娘吟唱:四角四耳朵,四四十六堂。堂堂放八仙,嘴嘴放橫胭……新夾被易落色,新婚夫婦通常頸部會有一圈渾藍靛痕。

家紡棉布耐用,一襲夾纈被便夠夫婦倆用上一輩子。二人皆過世後,夾被作為遺物分給下代,半舊的繼續蓋,破爛的撕成條做小孩子的尿片。

枕頂繡

枕頂繡是指枕頭兩端呈方形或長方形布面上的刺繡、貼花作品,常成對出現,圖案對稱或內容對應。枕頂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從現有的實物資料看,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號西漢墓曾出土一件用信期繡香色絹、香色紅茱萸紋錦和起毛錦製作的枕頭,兩側的枕頂有"十"字形穿心結,起束縛枕芯的作用,沒有裝飾功能,不能算作枕頂繡。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長方形素絹珍珠囊枕,枕頂素面無繡。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306號唐墓出土三件長方形絲織枕頭,枕頂素面。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絲織品展覽,展品中有一件綢繡枕頭頂,這大概是目前所發現的年代比較早的枕頂繡實物。枕頂繡的盛行期是在明清以後。

枕頂繡的創作者來自於民間,人們把自己的生活情趣、審美理想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巧妙地融進作品中,從而使這些裝飾性的繡片也具有了美化生活的價值。同時,有的民族(如滿族)男女青年結婚後,女子因為枕頂繡藝高而受到婆家的喜歡,有些好的作品可以拿到集市上賣。

女紅

女孩從小就開始學習刺繡技藝,常與同村或鄰里的年齡相彷的姑娘共同切磋繡藝,刺繡的種類較多,有花鞋、花衣、幔軸穗、被格搭等,以繡枕頂最為重要。婚前,姑娘們要繡很多枕頂,有的可達上百對。婚禮舉行的前一天,男家殺豬搭棚,張筵設彩,準備鼓樂和酒餚,為"安櫃箱";女家僱人將各種妝奩封包送到男家,稱之為 "過嫁妝"。女方的嫁妝包括衣、褲、鞋、幔帳、被褥、枕頂、傢俱等,最顯眼的是枕頂繡,要縫在苫布上,稱之為枕頭帘子。枕頂繡越多,枕頭帘子相應增加數量。在帘子上穿一根木桿,兩人抬著,連同其它嫁妝一起繞村一週,以展示娘家嫁妝,而枕頂繡是最吸引路人觀看的嫁妝。把嫁妝送到男家後,安置在洞房內,枕頭帘子要掛在最顯眼的地方。結婚這一天,洞房成了一個民間美術品的小型展覽館,很多親戚鄰里前來祝賀,並對枕頂繡的繡藝給予評價,誇讚新婦的勤勉和手巧,這對確定新娘以後在婆家的地位將起重要作用。中午宴席結束後,行"裝枕頭"禮,請娘家人把棗、栗、銅錢、高粱等物裝入新娘所繡的枕頭內,擺在炕頭上,婆家給賞錢,行上拜禮。次日,新婦要把枕頂送給婆家的長輩和兄長,妯娌之間還要互換枕頂,交流刺繡技藝。枕頂在婦女一生之中,都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枕花亦稱枕頂花,縫製在一種長0.5米的方筒形布枕兩頭,一為裝飾美觀,二為枕內填充和洗滌方便。枕花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常見的為方形,一般在17cm×17cm大小。枕花集藝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是上世紀80年代前,江南人民生活中常見之物。枕花大都用絲綢布繡花,在有限的色布上,僅僅憑一根針、一根線,挑繡出優美的樣式。舊時,鄉民對枕非常講究,尤其新婚嫁妝,枕花的製作是對新娘智慧的評價。姑娘們接受大自然的啟示,以豐富的想像力,通過精巧的構思,靠著靈巧的雙手,挑繡出情趣盎然、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藝術形象。勤勞的江南婦女藉此抒發心靈深處美好願望,寄託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忠貞愛情的憧憬。


江南枕花在用料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質地各異,有自製的土布,有機制布,也有綢緞。繡線有棉紡線,也有各種絲線。表現手法以刺繡為主,構圖、技法綜合多家之長,巧妙運用,形成了江南獨特的枕花繡品風格。

江南枕花繡品構圖飽滿,圖案繁茂,人物、動物造型稚拙。用色講究,紋樣裝飾生動,對比強烈,針面整齊,有的繡品在花紋處理中採用包金滾邊繡,以達到耀眼奪目、富麗堂皇的效果,裝飾美、形式美渾然一體,使人賞心悅目。

江南枕花除具有裝飾作用外,往往還富有深刻的吉祥內涵,圖案創作也同樣被賦予美好含義,並結合精美的刺繡工藝,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繡品中藉以暗喻諧音的手法來傳情達意。一般採用直觀文字,紋樣形象,名稱諧意,用人物、動物造型等來表示。且每種方法都不獨立,而是相互搭配、巧妙運用。如枕花"榴開百子",紅色綢緞上主圖為石榴,兩邊各配有一隻朱雀。石榴內繡有童子,構圖滿而不散。石榴房中多籽,朱雀是四靈之一,傳說南方之神,吉祥之鳥,二者結合,寓意子孫綿延,吉祥萬福。"麒麟送子"枕花,質為紫色綢緞,圖中有麒麟和手持蓮花的孩童乘於麒麟,栩栩如生,外加包金滾邊繡,富貴亮麗而不艷,布局疏密有緻。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神奇動物,四靈之首,在神話傳說中被奉為仁厚和吉祥的象徵,寓意"喜"在眼前,祈求、祝福早生貴子、子孫賢德,富貴萬年。"龍鳳呈祥"枕花,用對比強烈的深色絲線繡出龍脊和龍鬚,突出了龍的動態。用三種不同彩線繡出鳳尾,擴張了翅長和身高,增強了動感,構成了龍飛鳳舞。龍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中華民族始祖的化身,上古圖騰時代,就被華夏先民視作祖神而被尊崇供奉,它是神聖吉祥之物。鳳居鳥之首,在遠古時代被視為神鳥而受崇拜。龍鳳結合,寓意新婚佳配,生活美滿。

嫁妝瓶

嫁妝瓶又叫大撣瓶,流傳至今的較多。尤其是粉彩或青花瓶,既可放雞毛撣子,又可為陳設品,因其出現於嫁妝中俗稱嫁妝瓶。


撣瓶出現在清代乾嘉時期,多為豆青釉青花瓶,粉彩較少。道光時期釉色品種很多,造型多為盤口,頸部堆雙獅耳。同治時期粉彩瓶的比例多了起來,口沿下有回紋邊飾,頸部花紋與腹部主體紋飾也有錦地等邊飾,足部也繪有變形蓮瓣紋等,加白瓶則一般沒有邊飾。光緒民國時期嫁妝瓶的產量很大,紋飾題材也最豐富,而且粉彩瓶的數量很多,詩文作為裝飾。從造型看盤口瓶在減少,而代之以撇口和洗口瓶,從紋飾布局看,同治時流行的邊飾也已消失,留下的是頸部和腹部裝飾,頸部繪有人物花卉或文字圖案。

嫁妝瓶的造型多樣,瓶形有方有圓,有六方形、八棱形,高從十幾厘米到60多厘米不等。瓶耳有龍耳、雙獅耳、獸首銜環耳及三果桃、石榴、佛手形耳等。紋飾以人物、山水、動物、花鳥魚蟲等為多,繪圖用筆簡樸,自然灑脫。撣瓶常見有白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加白,先堆白粉再塗以青花,燒出後紋飾整潔明快,具有立體感,有青花加紫紋飾、粉彩堆塑等。

人物紋飾題材有歷史故事,包括三國人物、紅樓故事、仕女嬰戲等,一般多描寫人物與生產生活以及社會風俗等畫面,如耕牧漁獵、琴棋書畫和攻讀、神話傳說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山水紋飾以自然風光為題材,把大自然的青山綠水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動物紋飾以吉祥圖案居多。花鳥紋飾有富貴白頭、喜上眉梢、鳳凰牡丹等。清末民國的嫁妝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新人的祝福及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樣本子

自古以來,女兒出嫁時,娘家都要陪送嫁妝,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沿襲下來的民間風俗。人們都知道嫁妝就是指娘家陪送的箱櫃擺設、床上用品、服飾及梳妝等日用物品,很少有人知道箱底還陪送的一件精美絕妙的紙雕藝術品嫁妝---"樣本子" 。


三寸金蓮

舊時在鄉村,女兒出嫁時母親要親手為女兒折雕一件外觀非常漂亮的、上下五層共31個大小不等的、盒摞盒的紙雕藝術品嫁妝"樣本子",放在箱底層,裡面除母親給的壓箱錢外,還分門別類地存放有男女老少各個年齡段所需要的各式各樣的鞋樣、襪樣、一年四季的帽樣、繡花樣、窗花樣以及針頭線腦等女紅所需之物。這個立體的、多功能的特殊嫁妝品要陪伴女人的一生,是她一生做針線活的"資料庫"。它不僅美觀實用,而且是紙雕藝術的傳承樣品,僅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紙雕藝術的魅力。

 

紙雕藝術就是折紙藝術,它是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之一。像"樣本子"這種立體的紙雕藝術,原本是聰慧手巧的農婦利用糊窗戶剩下的廢紙邊角料(也有用廢舊書紙的),剪裁呈長形或方形反覆折成風車、小鳥、小房、花籃、衣褲、小花盒等形象的作品,用來哄孩子玩的玩具。雖然她們不懂得幾何學、形象思維、造型藝術的理論,但在和孩子一塊玩的同時,卻能根據孩子喜歡模仿的特點,言傳身教,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參與創作的興趣,代代傳承,交流沿襲至今,折雕的技巧更加精煉,式樣品種更加繁多美妙,形成了它獨具特色的藝術美。

同時,她們在反覆折雕的實踐中,發現小花盒不僅美麗好看還有使用價值,雖不懂"舉一反三"的類理推斷,卻能用紙褙(用麵糊將兩張麻紙粘刷成一張較硬厚的紙),一股腦兒裁剪折雕成十六個大小一樣的花盒,受蓋房壘牆時磚頭縱橫交錯的啟發,兩個一組插、摞、粘、壓等手法,就組合成一個一市尺長、五市寸寬、半市寸厚的、上下五層、共三十個大小不等的盒摞盒的紙雕藝術品。為了防止外面磨損,再在外層糊刷一層花布,在折合處的中央綴縫一對盤花的中式釦子,就更增加了它外觀的美麗,所以叫它"花本子"。

縱觀這件獨具匠心、多功能的、特殊的紙雕藝術品嫁妝,從構思上看,想像力豐富;從技巧手法上看,從無程式到有程式;從單一的發展成了組合性的、多層次的。它不僅具有藝術性、觀賞性,而且是開創了巧手折雕為己用的先河。真正體現了勞動創造美,實踐長智慧,情趣無限的藝術魅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