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樣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這就是千古奇書、中華寶典《山海經》,本書記述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進程。《山海經》的成書經歷了兩千年的歲月,她公開流傳至今又經歷了兩千年的光陰。本書產生的時代並不洪荒,因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後的作品,文字數量多達3萬餘字,而且用字簡潔準確,基本上都是陳述句,即有什麼說什麼。
《山海經》是中國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說它是一部奇書,一是在三萬一千字的篇幅裡,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神怪畏獸。《山海經》集地理志、方物誌(礦產、動植物)、民族志、民俗志於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保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二是因為它開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經圖中。
古之為書,有圖有文,圖文並舉是中國的古老傳統。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有「流現山海圖」的詩句,晉郭玲曾作《山海經》圖讚,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在畏獸畫中」。 「今圖作赤鳥」的文字,可知晉代《山海經》尚有圖。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像的說明(如《大荒東經》記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海外西經》:「開明獸……東向立崑崙上」等等)。可惜陶、郭所見到的山海經圖並沒有流傳下來。但《山海經》有圖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包含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諸方面。
《山海經》的性質,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東漢班固則列入術數類,而劉秀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
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以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裡山川難考據」。
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闢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其後,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山海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眾說紛紜。東漢劉秀《上山海經表》中,主張該書出於唐虞之際,系禹、益所作。以後《爾雅》、《論衡》、《吳越春秋》皆從其說。此說比現最早,流傳時間也長。然而,北魏酈道先作《水經注》時已發現:
《山海經》編書稀絕,書策落次,難以輯綴,後人又加以假合,與原意相差甚遠。開始懷疑此書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北齊《顏氏家訓·書證篇》又據《山海經》文中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秦漢以後的地名,認為絕非是禹、益所作。《隋書·經籍志》亦云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此後隨著考古學與弁偽學的發展,禹、益之說日趨被否定。
當代學者較一致認為《山海經》是由幾個部分彙集而成,並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但具體看法又不同,有學者認為《山海經》由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以《山經》成書年代最早,為戰國時作;《海經》為西漢所作;《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為東漢至魏晉所作。有的學者從《山海經》中《山經》與《禹貢》作比較研究,結論是《山經》所載出川於周秦河漢間最詳最合,故作者當是這一地區的人。至於時代當在《禹貢》之後,戰國後期。
《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000字,佔全書的2/3。《海內
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
晉郭璞作注,其後考證註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
《山海經》中最具有地理價值的部分《五藏山經》,是全書中最為平實雅正,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儘管也雜有神話,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代《禹貢》豐富,其記載山嶽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長,相當《禹貢》導山部分的14倍。《禹貢》所記山嶽僅4列,而《山經》則發展成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裡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裡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記載眾多的原始地理知識,有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節性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與動植物分布的特點。
《山海經》在物質資源分布的篇幅中,對於礦產的記載尤其詳細,提及礦物產地300餘處,有用礦物達七八十種,並把它們分成金、玉、石、土四類。希臘學者喬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前286年所著《石頭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質文獻,但它記載的礦物僅16種,把這些礦物分成金、石、土三類。而與其同時代或稍晚的《山海經》所記的礦物種類是它的5倍,分類更細。《山海經》還注意到礦物的共生現象,並據其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構造、敲擊聲、醫藥性等識別礦物的方法,及詳細記述動植物形態、性能和醫療功效,因此《山海經》在礦物學分類上有突出貢獻。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李約瑟說:「《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是怎樣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
《山海經》在地理學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經》所在地區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構成大陸,大陸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再外還有荒遠之地,這就是世界。《山海經》的結尾指出:「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這在科學發展的今天來看似乎是天真可笑的,但在2000多年前《山海經》的作者已認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是有極限的,是可以測量出的,這在研究地理學史上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 關鍵字搜索:
-
《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