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終日背鹽水供養男人 陽光下的納西族女人

 2007-05-01 07: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晨,陽光還沒來得及躍出橫斷山脈的雪峰,鹽井的女人們就像被什麼怪物追逐著一樣,腳不著地地往瀾滄江河谷裡面奔。瀾滄江河床上的鹽井經過一夜的積攢,鹽水已經溢得深深的。

每個女人都想乘著太陽還未升起,暑氣還未蒸騰,多往自家的鹽池裡背幾桶鹽水。等井裡的鹽水很快落下去,她們就可以將鹽池裡的鹽水往各家的鹽田上背,然後,就等著暴烈的陽光和峽谷裡乾熱的風將水分蒸發掉,剩下的就是鹽巴了。

位於西藏和雲南交界處瀾滄江河谷裡的老人們一致認定,他們的祖先發現和經營的這一片鹽井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沒有任何記載或傳說表明人們是如何找到這片鹽井的。也許是一個或幾個獵人在追尋獵物時發現了動物常在這裡流連,也許是牛羊憑著本能嗅到了鹽巴的味道而把它們的主人領到了這裡。

不管怎麼說,在那食鹽匱乏如金的年月,鹽井的發現為那裡的人們鋪出了一條生存之路。直到現在,鹽井的大多數納西族居民仍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著傳統的晒鹽生計。



在鹽井納西民族鄉,現在還有61戶產鹽專業戶,他們沒有土地,只以晒鹽巴為生,自產自銷,用賣鹽換來的錢買糧食吃。另外,鄉里的大多數人家,約213戶都有鹽田,同時還有土地,過著半鹽半農的日子。鹽井一年大約能夠產鹽24萬千克。在過去交通不便、食鹽緊缺的年月裡,鹽井鹽的年產量有時超過40萬千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什麼原因,鹽井的制鹽工作幾乎完全由女人來完成。各家的男人們只是在婦女們晒出小山一樣的鹽堆時,才趕著騾馬來,將鹽巴裝袋上馱,運到鹽井小鎮的鹽市上出售,再由鹽販子把鹽巴賣到鄰近的藏區。據鹽井鄉副書記斯囊次仁介紹,鹽井出產的鹽巴銷往鄰近四川昌都地區的十幾個縣和雲南的迪慶州,遠處銷達西藏林芝地區的察隅,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理塘和木裡。



分布在江邊的幾口鹽井,有的三四米深,有的深達五六米,要從木梯上爬下去汲水。井裡隨時都熱氣騰騰的,汩汩冒著溫熱的鹽水。女人們分兩組交換著背兩眼最好的鹽井水。背干了鹽水,她們會坐在井邊休息一下,等鹽水再冒出來,她們又接著背。

她們在井下先用木桶舀進大半桶鹽水,再用樹皮瓢加滿,在別人的幫助下提起沈重的水桶,用肚子將水桶頂到梯子上,再轉身背到背上。從井下的陡梯往地面攀爬時,她們嘴裡有節奏地發出「噻、噻、噻」的聲音,以減輕背上的負重感。

沿陡峭的江岸而上,就是一片片層層疊疊用木架子支撐起的鹽田,一片片鹽田之間用簡易的棧道連通,即使是空手上下都很艱難吃力。那些木架子鹽田錯落有緻,鱗次櫛比,有的剛倒入鹽水,風吹水面,波光粼粼;有的水分已經蒸發,潔白的鹽晶映著雪山夕陽,閃耀著迷人的光彩;有的還沒來得及倒鹽水,裸露著棕紅色的台面,樸實無華。這些五彩斑斕的鹽田又與奔騰的江水,與江岸臺地上的農田,與一株株蔥鬱的核桃樹,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令人難忘。

每年3月到6月,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的時候,鹽井的女人們就開始了緊張忙碌的晒鹽工作,這段時間因為陽光充足,風又大,瀾滄江的水位處於枯水季節,所以鹽水的品質最好,出鹽率也高,當地鹽民就把這段時間產的鹽稱為「桃花鹽」。過了這段時間,雨季的雨水一下來,加之江水上漲,就很難晒出鹽巴,即使搞出一些,質量也不是太好。

等鹽田裡的水分慢慢幹掉,一粒粒方形或菱形的鹽結晶漸漸顯現出來,就像影像在顯影盆中出現那般神奇。女人們用木板仔細地將鹽粒刮攏在一起,再撮到竹背籮裡瀝去剩下的水分,剩下的就是她們的辛勞所得----鹽巴。



這些鹽井女人一天最多可背一百多桶鹽水,少的也能背個七八十桶。她們從十五六歲就開始背鹽水,一直要干到四十五六歲,整個繁重的勞動伴隨著她們的青春期和全部的生育時期。除了下雨,她們每天都得重複那沈重的勞動,一天在陡峭的山壁上上下下奔波一百多趟。每天從家裡到鹽田,來回還得爬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到中午時分,她們就三五成群聚在一家的簡易小屋裡,或乾脆就坐在鹽架下面,打一些酥油茶,吃一點各自帶來的麵餅、饅頭、糌粑之類的乾糧,有的還會炒一兩個青菜或煎幾片咸肉。到天黑收工時,她們會躲在江邊的大石頭後面,就著江水梳洗一番,然後換上乾淨的衣服,回家吃飯休息。

瀾滄江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向南洶湧奔流,太陽天天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鹽水變成了鹽巴又變成了其他物質,鹽井的女人們生來死去,祖祖輩輩毫無怨言地從事著那繁重辛勞的生計,她們並沒有滿懷苦楚,笑容仍常常綻放在她們的臉上,清亮的歌聲仍時時在鹽池和鹽架間迴響。

她們就像臺地上的核桃樹一樣健康,生機勃勃,像那些鹽粒一樣飽滿、純潔。她們都知道,自己這麼辛苦是為了自己的家,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她們似乎注定了只有這樣的生活,所以她們心甘情願,她們知足感恩,她們因從大自然那裡獲得鹽水而歡喜,儘管那鹽水要以許多的汗水才能換得。

跟隨著她們矯健的腳步,看著她們的笑容,我覺得,那結晶在鹽巴裡的陽光的味道、江水的味道、一叢叢野花野草的味道,還有那穿過山谷的風的味道,使她們陶醉其中,使她們在不知不覺中握住了生命的意義。

可是,越來越多的袋裝加碘精鹽出現在西藏東部的小店舖裡和藏民的家裡,它們在毫不留情地動搖著鹽井女人們的生意;關於就要關閉鹽井的傳聞更使鹽井人陷於不安和無奈之中。這是一些僅僅只要能生存就已經很知足的人們。如果鹽井關閉,她們和她們的後代何以為生,她們一點眉目都沒有。

或許,所有的人類文明都要衰落並最終消失,然而,鹽井人的命運,他們祖祖輩輩所執著的將陽光和水製作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鹽的故事,仍是一段令人牽腸挂肚的歷程,我們實在不忍心看到那些美觀的鹽池和鹽架就這麼消失,然而,鹽井女人那樣活著,的確太苦太累了。也許,她們還能尋找到別樣的活法,她們的身影和歌聲還會在別樣的勞作中穿梭和蕩漾……
来源:國際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