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戲班有一句話叫「北京成名,上海賺錢」。在一般人眼裡,京角如果不走紅上海灘,就是沒有真正征服市場。所以,作為現代京劇的代表,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都從嶄露頭角的初期,甚至童伶時代就闖蕩上海灘。
梅蘭芳:一炮而紅
1913年,梅蘭芳作為汪派傳人王鳳卿的二牌青衣,第一次南下上海,在當時的丹桂第一臺演出。雖然,當時的劇評已經認為「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但是上海劇院方面開始對他還並不是太看重。訂合同時,王鳳卿的每月包銀為3200元,而梅蘭芳只有1400元,後經鳳二爺力爭,老闆許少卿才不得不加到1800元。1913年11月4日,梅蘭芳首次在上海登臺,演出劇目是壓軸的《彩樓配》,大軸是王鳳卿的汪派名劇《硃砂痣》;第二天是梅蘭芳的《玉堂春》、王鳳卿的《取成都》;第三天是王鳳卿、梅蘭芳合演《武家坡》。
三天打炮戲完,可以說是梅蘭芳一舉征服上海。當時輿論謂「海上素有『賈(璧雲)黨』、『馮(子和)黨』,君佇俟之,不旬日間,將有梅黨充塞十里洋場也」。院方的態度也十分明確地透露出觀眾的歡迎程度。三天炮戲演完,劇院老闆許少卿即安排了豐盛的宵夜招待兩位名角,席間大誇梅蘭芳「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沒有挑剔」。王鳳卿為提攜後輩在席間提出要讓梅蘭芳「壓一次臺」(按:上海在最主要的戲之後要加演一出由班底演員演的小武戲,名曰「送客戲」,所以把大軸稱為「壓臺戲」),許少卿居然一口答應,可見他已經對梅蘭芳刮目相看了。
1913年11月16日晚上,梅蘭芳的「壓臺戲」登場了。聰明的梅蘭芳並沒有拿他的正工青衣戲來壓臺,而是臨時學了一出刀馬戲《穆柯寨》。因為細心的梅蘭芳發現,上海觀眾大多數還是喜歡熱鬧一點,新穎一點,對《彩樓配》《女起解》一類正兒八經的唱工戲似乎不滿足,而新腔較多的《玉堂春》、身段表情較重的《二本虹霓關》好像更加受歡迎。於是在馮耿光等友人的建議下,梅蘭芳決定新學一出念京白的刀馬旦戲。
這是梅蘭芳第一次扎靠演刀馬戲。演出後,果然大受歡迎。於是,梅蘭芳又接著學演了《頭本虹霓關》的東方氏。這些由對上海觀眾心理的揣摩而啟發出來的戲路,正是梅蘭芳後來熔青衣、刀馬、花旦於一爐,創造「花衫」行當的端倪。
後來梅蘭芳在他的回憶錄中稱,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他一生「重要的關鍵」。
尚小云:深受好評
繼梅蘭芳之後南下上海的名旦是尚小雲。他是1915年初,應天蟾舞臺之約隻身闖進上海的。這年,尚小雲年方弱冠,他剛剛在北京《國華報》舉辦的菊選中,以18萬多票榮膺「童伶博士」。尚小雲在天蟾舞臺與當時的孫派名家時慧寶以及海派名家趙君玉、小楊月樓、林樹森、蓋叫天等同臺,演出了《落花園》《彩樓配》《玉堂春》《宇宙鋒》等劇,深獲好評。這以後到1927年的十餘年間,尚小雲九赴上海,每次都載譽而歸。《申報》的評論甚至將梅、尚相提並論,以為《彩樓配》尚小雲不及梅蘭芳,而尚小雲的《玉堂春》,「不即不離,如黃庭初拓,恰到好處」。
荀慧生:轟動上海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臺約請楊小樓組班南下,老生約定譚小培,青衣尚小雲,刀馬花旦一角,楊小樓力排眾議,指定了荀慧生,認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當時的藝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將來會不亞於梅蘭芳的」。時稱「三小一白下江南」,這是荀慧生頭一次到上海,年紀也不過19歲。
「三小一白」於9月9日在天蟾登臺,頭天打炮戲開鑼及前場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當,依次是費應奎《五雷陣》,張宏聲《黃金臺》,沙香玉《游西湖》,張德俊、李永利、王益芳《雙收關勝》,趙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壽《花田錯》,譚小培、尚小雲《汾河灣》,楊小樓等《新長板坡》 (帶漢津口),第二天主要戲碼是荀慧生的《貴妃醉酒》,譚小培《秦瓊賣馬》,尚小雲《蘇三起解》,楊小樓《盜御馬馬連環套套盜雙鉤》,第三天則是荀慧生、林樹森《梅龍鎮》,譚小培《打棍出箱》,尚小雲《玉堂春》,楊小樓《狀元印》。演出極為轟動,其他劇院紛紛動足腦筋,爭取觀眾。新舞臺排出了描寫歐戰的時裝戲,大舞臺則約請了老生名家劉鴻聲唱對臺戲。
四十天期滿,楊小樓於10月19日至21日貼出臨別紀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四個月期滿。荀慧生卻因「在上海有特殊號召力」,被天蟾「園主依為臺柱,堅留訂約」,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除了演出傳統的刀馬花旦戲外,受上海觀眾和海派的影響,荀慧生還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戲,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鐲》(又名《雙姣緣》,荀前飾孫玉姣,後飾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為他後來常演的劇目。
程硯秋:後起之秀
程硯秋是1917年開始正式登臺唱戲,實足才13歲。那年冬天,上海丹桂第一臺的許少卿來約程硯秋赴滬演出,每月包銀600元。但是,程硯秋在自述中說:「才唱了一年戲,由於我工作太累……把嗓子唱壞了。記得白天去浙慈會館唱了一出《祭塔》,晚上去丹桂陪著李桂芬(盧燕的母親)唱完一出《武家坡》後嗓子就倒了。」所以,王瑤卿、羅癭公兩位先生堅決反對他再去上海演出,認為應該養養嗓子,後由羅賠了他師父榮蝶仙七百元錢,讓他提前出師了。這樣,程硯秋的首次赴滬時間就一下推遲到了1922年,這一年他18歲。
程硯秋是應亦舞臺之聘赴滬演出的,10月8日登臺,到11月9日結束。程硯秋赴滬時,與前三大名旦的初出茅廬不同,在劇界已經很有聲譽了。頭天打炮《玉堂春》。據羅癭公書信記載,上座十足,樓上樓下無一點座……闊人及女眷極多,出臺時彩聲如雷,為向所未有。一連12天,亦舞臺接連爆滿。演出期間,還排出了他帶來的新戲《梨花記》《龍馬姻緣》和《花舫緣》。
「四大名旦」走紅上海灘,都在他們二十歲之前,他們與上海結下了不解之緣。梅蘭芳後來甚至一度定居上海,程硯秋後來每年一次必來上海演出,荀慧生欲罷不能,連續在江南盤桓四年之久。大獲成功之外,海派京劇的各種風氣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們的觀念和實踐,甚至影響了整個京劇的發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梅蘭芳:一炮而紅
1913年,梅蘭芳作為汪派傳人王鳳卿的二牌青衣,第一次南下上海,在當時的丹桂第一臺演出。雖然,當時的劇評已經認為「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但是上海劇院方面開始對他還並不是太看重。訂合同時,王鳳卿的每月包銀為3200元,而梅蘭芳只有1400元,後經鳳二爺力爭,老闆許少卿才不得不加到1800元。1913年11月4日,梅蘭芳首次在上海登臺,演出劇目是壓軸的《彩樓配》,大軸是王鳳卿的汪派名劇《硃砂痣》;第二天是梅蘭芳的《玉堂春》、王鳳卿的《取成都》;第三天是王鳳卿、梅蘭芳合演《武家坡》。
三天打炮戲完,可以說是梅蘭芳一舉征服上海。當時輿論謂「海上素有『賈(璧雲)黨』、『馮(子和)黨』,君佇俟之,不旬日間,將有梅黨充塞十里洋場也」。院方的態度也十分明確地透露出觀眾的歡迎程度。三天炮戲演完,劇院老闆許少卿即安排了豐盛的宵夜招待兩位名角,席間大誇梅蘭芳「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沒有挑剔」。王鳳卿為提攜後輩在席間提出要讓梅蘭芳「壓一次臺」(按:上海在最主要的戲之後要加演一出由班底演員演的小武戲,名曰「送客戲」,所以把大軸稱為「壓臺戲」),許少卿居然一口答應,可見他已經對梅蘭芳刮目相看了。
1913年11月16日晚上,梅蘭芳的「壓臺戲」登場了。聰明的梅蘭芳並沒有拿他的正工青衣戲來壓臺,而是臨時學了一出刀馬戲《穆柯寨》。因為細心的梅蘭芳發現,上海觀眾大多數還是喜歡熱鬧一點,新穎一點,對《彩樓配》《女起解》一類正兒八經的唱工戲似乎不滿足,而新腔較多的《玉堂春》、身段表情較重的《二本虹霓關》好像更加受歡迎。於是在馮耿光等友人的建議下,梅蘭芳決定新學一出念京白的刀馬旦戲。
這是梅蘭芳第一次扎靠演刀馬戲。演出後,果然大受歡迎。於是,梅蘭芳又接著學演了《頭本虹霓關》的東方氏。這些由對上海觀眾心理的揣摩而啟發出來的戲路,正是梅蘭芳後來熔青衣、刀馬、花旦於一爐,創造「花衫」行當的端倪。
後來梅蘭芳在他的回憶錄中稱,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他一生「重要的關鍵」。
尚小云:深受好評
繼梅蘭芳之後南下上海的名旦是尚小雲。他是1915年初,應天蟾舞臺之約隻身闖進上海的。這年,尚小雲年方弱冠,他剛剛在北京《國華報》舉辦的菊選中,以18萬多票榮膺「童伶博士」。尚小雲在天蟾舞臺與當時的孫派名家時慧寶以及海派名家趙君玉、小楊月樓、林樹森、蓋叫天等同臺,演出了《落花園》《彩樓配》《玉堂春》《宇宙鋒》等劇,深獲好評。這以後到1927年的十餘年間,尚小雲九赴上海,每次都載譽而歸。《申報》的評論甚至將梅、尚相提並論,以為《彩樓配》尚小雲不及梅蘭芳,而尚小雲的《玉堂春》,「不即不離,如黃庭初拓,恰到好處」。
荀慧生:轟動上海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臺約請楊小樓組班南下,老生約定譚小培,青衣尚小雲,刀馬花旦一角,楊小樓力排眾議,指定了荀慧生,認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當時的藝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將來會不亞於梅蘭芳的」。時稱「三小一白下江南」,這是荀慧生頭一次到上海,年紀也不過19歲。
「三小一白」於9月9日在天蟾登臺,頭天打炮戲開鑼及前場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當,依次是費應奎《五雷陣》,張宏聲《黃金臺》,沙香玉《游西湖》,張德俊、李永利、王益芳《雙收關勝》,趙君玉《千金一笑》,白牡丹(荀慧生)、李桂芳、何金壽《花田錯》,譚小培、尚小雲《汾河灣》,楊小樓等《新長板坡》 (帶漢津口),第二天主要戲碼是荀慧生的《貴妃醉酒》,譚小培《秦瓊賣馬》,尚小雲《蘇三起解》,楊小樓《盜御馬馬連環套套盜雙鉤》,第三天則是荀慧生、林樹森《梅龍鎮》,譚小培《打棍出箱》,尚小雲《玉堂春》,楊小樓《狀元印》。演出極為轟動,其他劇院紛紛動足腦筋,爭取觀眾。新舞臺排出了描寫歐戰的時裝戲,大舞臺則約請了老生名家劉鴻聲唱對臺戲。
四十天期滿,楊小樓於10月19日至21日貼出臨別紀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四個月期滿。荀慧生卻因「在上海有特殊號召力」,被天蟾「園主依為臺柱,堅留訂約」,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除了演出傳統的刀馬花旦戲外,受上海觀眾和海派的影響,荀慧生還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戲,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鐲》(又名《雙姣緣》,荀前飾孫玉姣,後飾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為他後來常演的劇目。
程硯秋:後起之秀
程硯秋是1917年開始正式登臺唱戲,實足才13歲。那年冬天,上海丹桂第一臺的許少卿來約程硯秋赴滬演出,每月包銀600元。但是,程硯秋在自述中說:「才唱了一年戲,由於我工作太累……把嗓子唱壞了。記得白天去浙慈會館唱了一出《祭塔》,晚上去丹桂陪著李桂芬(盧燕的母親)唱完一出《武家坡》後嗓子就倒了。」所以,王瑤卿、羅癭公兩位先生堅決反對他再去上海演出,認為應該養養嗓子,後由羅賠了他師父榮蝶仙七百元錢,讓他提前出師了。這樣,程硯秋的首次赴滬時間就一下推遲到了1922年,這一年他18歲。
程硯秋是應亦舞臺之聘赴滬演出的,10月8日登臺,到11月9日結束。程硯秋赴滬時,與前三大名旦的初出茅廬不同,在劇界已經很有聲譽了。頭天打炮《玉堂春》。據羅癭公書信記載,上座十足,樓上樓下無一點座……闊人及女眷極多,出臺時彩聲如雷,為向所未有。一連12天,亦舞臺接連爆滿。演出期間,還排出了他帶來的新戲《梨花記》《龍馬姻緣》和《花舫緣》。
「四大名旦」走紅上海灘,都在他們二十歲之前,他們與上海結下了不解之緣。梅蘭芳後來甚至一度定居上海,程硯秋後來每年一次必來上海演出,荀慧生欲罷不能,連續在江南盤桓四年之久。大獲成功之外,海派京劇的各種風氣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們的觀念和實踐,甚至影響了整個京劇的發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京角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