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並不是為了以異議之身進入體制內做準備,而是寄希望於在擺脫傳統的「帝王師」及毛式「兩個老凡是」不良思維之前提下,與執國之政者平等交流。
也許這種模式對「在朝」與「在野」的雙方,都是有利的。這也符合我的基督教信仰原則,聖訓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
中文裡的「和諧」與「和睦」在英語裡有一「交集」詞,稱為harmony;或者說,harmony一詞本身就包含了中文的「和諧」與「和睦」。
當然,我不是強行向你佈道,你仍堅持你的共產主義,我仍信我的基督教。本文我要說的是:黨政部門施政與社會脫節問題,並且也不著重從「現象學」上討論,而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理性批判與借鑒而論之。
據國際中文媒體轉香港《爭鳴》雜誌記者羅冰報導:「溫家寶在國務院黨組擴大會議上說:社會各界將黨政部門、國家機關告上法院,是體現法制和法治進步、完善的方面,也反映出黨政、國家機關部門,在依法施政、依法執法上,和社會發展嚴重脫節、差距,而由此帶來的問題、產生矛盾,使管治的危機惡化。」
依我判斷,無論於說話和氣之平和,還是於事實認定之清晰,都有出自溫總理之口的能。也就是說,外界「造謠」的可能性不大。
施政與社會現實脫節,最終會導致社會崩潰:古者,可以典型地引用明中後期的宦官開礦案例;今者,可以典型地引用前東德共產黨「一切為了權力」的教訓。
放下失敗的案例不說,拿一個在傳統中具有儒法兩家文化合法化的政治人物管仲來討論,可以使更多的受眾接受。
管仲之能表現於春秋周政危機之時,一方面他治好齊國,另一方面「九合諸侯而不用兵車」。他是法家,但絕非荀韓之後普遍褊狹的法家可比;他也是儒家始祖孔丘所推崇的對象,孔丘對學生說:沒有管仲,你我都會生活在蠻夷統治之下。
其實,管仲的根本治術只有一條:「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目前來看,今日中國還沒能達到這個「古典理想狀態」。技術性原因是:
1.代議制體系很落後,無法真正表達民意,所以生產出的「法律次品」很多。
黨政部門的「脫節」現象,實質源於法律本源不清。比之古訓,就是魏徵所說的:求木之茂,必固其根本;求水之清,必浚其源泉。
2.民意反應渠道還很成問題。
信仿是基於中國傳統政治的好東西,但是,地方上的「截訪」已經成了重大政治任務,更進一步增加了官民對立、黨群對立。所以,管治危機在不斷上升。
代議系統不能生產良法,上訪的制度效率又人為地減損,如此求治,難度無疑大大增加。
在我生活的小城市甚至出現了郵局「截訪」的現象,比如一個有點文化的農民,他寫給國務院的信件,就會被扣下,哪怕是掛號信也不行。即便有一個農民想向你溫家寶表達敬意(——比如感謝免了農業稅),這也不行。
基層政權對信訪已經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狀態。若這個農民寫給溫家寶的信確是拜年信,郵局也把它列為「疑似信訪」。
而郵局這樣的操作只有領導口頭對員工指示,而不以文件形式表達。此種情況,類似打擊「邪教」的辦法——只做不說,或曰「不留在紙上」。
是誰賦予了郵局「截訪」的權力?
國務院,還是郵政總局,或者地方黨政部門?如果有這樣的規定,應該向民眾講清,是基於什麼原因而如此之為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也許這種模式對「在朝」與「在野」的雙方,都是有利的。這也符合我的基督教信仰原則,聖訓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
中文裡的「和諧」與「和睦」在英語裡有一「交集」詞,稱為harmony;或者說,harmony一詞本身就包含了中文的「和諧」與「和睦」。
當然,我不是強行向你佈道,你仍堅持你的共產主義,我仍信我的基督教。本文我要說的是:黨政部門施政與社會脫節問題,並且也不著重從「現象學」上討論,而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理性批判與借鑒而論之。
據國際中文媒體轉香港《爭鳴》雜誌記者羅冰報導:「溫家寶在國務院黨組擴大會議上說:社會各界將黨政部門、國家機關告上法院,是體現法制和法治進步、完善的方面,也反映出黨政、國家機關部門,在依法施政、依法執法上,和社會發展嚴重脫節、差距,而由此帶來的問題、產生矛盾,使管治的危機惡化。」
依我判斷,無論於說話和氣之平和,還是於事實認定之清晰,都有出自溫總理之口的能。也就是說,外界「造謠」的可能性不大。
施政與社會現實脫節,最終會導致社會崩潰:古者,可以典型地引用明中後期的宦官開礦案例;今者,可以典型地引用前東德共產黨「一切為了權力」的教訓。
放下失敗的案例不說,拿一個在傳統中具有儒法兩家文化合法化的政治人物管仲來討論,可以使更多的受眾接受。
管仲之能表現於春秋周政危機之時,一方面他治好齊國,另一方面「九合諸侯而不用兵車」。他是法家,但絕非荀韓之後普遍褊狹的法家可比;他也是儒家始祖孔丘所推崇的對象,孔丘對學生說:沒有管仲,你我都會生活在蠻夷統治之下。
其實,管仲的根本治術只有一條:「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目前來看,今日中國還沒能達到這個「古典理想狀態」。技術性原因是:
1.代議制體系很落後,無法真正表達民意,所以生產出的「法律次品」很多。
黨政部門的「脫節」現象,實質源於法律本源不清。比之古訓,就是魏徵所說的:求木之茂,必固其根本;求水之清,必浚其源泉。
2.民意反應渠道還很成問題。
信仿是基於中國傳統政治的好東西,但是,地方上的「截訪」已經成了重大政治任務,更進一步增加了官民對立、黨群對立。所以,管治危機在不斷上升。
代議系統不能生產良法,上訪的制度效率又人為地減損,如此求治,難度無疑大大增加。
在我生活的小城市甚至出現了郵局「截訪」的現象,比如一個有點文化的農民,他寫給國務院的信件,就會被扣下,哪怕是掛號信也不行。即便有一個農民想向你溫家寶表達敬意(——比如感謝免了農業稅),這也不行。
基層政權對信訪已經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狀態。若這個農民寫給溫家寶的信確是拜年信,郵局也把它列為「疑似信訪」。
而郵局這樣的操作只有領導口頭對員工指示,而不以文件形式表達。此種情況,類似打擊「邪教」的辦法——只做不說,或曰「不留在紙上」。
是誰賦予了郵局「截訪」的權力?
國務院,還是郵政總局,或者地方黨政部門?如果有這樣的規定,應該向民眾講清,是基於什麼原因而如此之為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與溫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