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外國商人感受中臺兩地的異同
臺北101大樓
外國人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做生意的不同感受,表現了兩地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的不一樣,但也體現了兩者之間的錯綜複雜的人文和商業關係。
澳洲的中國聯絡人Rowan Callick表示,很多澳洲商人需要和政府部門及大型國有企業打交道。他們首先得通過警衛,然後再在圍欄中等待,可能需要填一張表格,期待坐在辦公桌後的官員能找到你要拜訪的人,而後你可能被引導至樓道另一端的冷冰冰的接待室,在那裡耐心等待那個人。很少有機會你能進入他們自己的辦公室來感受一下同你打交道的人。
而臺灣相比而言顯得比較容易接近,網路以及其他方面有很多信息,工作也比較快速有效。在臺灣,你通常能從街上直接進入一個辦公大樓,找到你要去的層面,上電梯,找到那一個公司,和你有約的人會將你邀請到他的辦公室中。
臺灣有2千3百萬人口,比澳洲總人口稍多一些,它是一個擁有自己軍隊,憲法,國會和流通貨幣的地區。臺北是其最繁華的城市,世界最高樓之一的臺北101大樓的外形酷似一根銀色竹竿,附近是在世界上是最大的誠品書店(Eslite),24小時營業,同時有大量中英文書籍。位於臺北邊緣地帶的故宮博物院,擁有大量中國歷代皇帝收藏的最精緻的珠寶玉器,這些寶物如果在中國的話將難逃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本地消費在臺灣並不像亞洲其他地區那樣不景氣,而在中國大陸,90%的大商廈面臨虧本。和亞洲其他地區比較,臺灣政府顯得較可靠,官員行事也較快捷和親民,最近大規模的倒扁抗議遊行也是政府民主的一個良好佐證。
近年來,臺灣的經濟完成了向服務行業轉型,使服務行業佔總經濟的70%。同時大力加強研究開發使其達到GDP的3%,這個數字幾乎是澳洲的一倍。失業率也計畫將在2007年降低至4%。隨著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被吸引回臺灣工作及投資。
與此同時,隨著大陸經濟漸漸崛起,中國用國家主義取代了共產主義,在意識形態上以臺灣為假想敵,其政治地位只是不時被日本這一人民公敵所取代。
而臺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卻越來越多,大約有1千億美金投資在大陸,這相當於63%的臺灣對外投資。還有40%的出口銷往大陸,目前約有100萬臺灣商人住在大陸。有趣的是,如同要求人民幣增值的國際壓力一樣,在臺灣也有同樣的壓力迫使加工業遷移到大陸,目前臺灣被看作大陸興旺的加工業的推動者,然而臺灣執政的民進黨十分擔心臺灣在中國的巨大投入的不平衡和大陸濃厚政治氣氛的危險性。
由於把製造業遷移到海外,臺灣經濟結構已完成以服務業為重點的基本改變,人均收入為比較健康的21,000美元,整個臺灣的經濟的90%是由中小型企業組成的。現在仍留在臺灣的加工業也是一些高科技,高技術的並且向國際發展的臺灣品牌,比如宏基(Acer),奇安特自行車(Giant Bicycles)和明基(BenQ)等。
在中國很多公司都須和官員們建立關係,不管他們是否能長期提供幫助。臺灣商人們能夠在中國的麻煩中解脫出來的難度也比較大。但是不管將來的政治發展如何,兩地的民間來往一定會加強,大陸到臺灣旅行也會開始增加,兩地的商業關係將會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不管如何,臺灣畢竟為大陸的發展起到了參照和借鑒的作用。澳洲人同中國人做生意只看是中國大陸遠遠不夠,他們也必須同時瞭解一下臺灣的情況。
看中國首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專